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

作品:大史记|作者:烟楼唢呐|分类:历史|更新:2023-10-13 15:19:23|字数:32706字

游击队被镇压后,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势力散发出版报刊与天主教书籍,活跃成员包括Vincentas Sladkevi?ius(英语:Vincentas Sladkevi?ius)、西吉塔斯·坦克维休斯(英语:Sigitas Tamkevi?ius)与妮月蕾·萨杜奈特等。1972年时年19岁的学生罗马斯·卡兰塔在考纳斯自焚以抗议苏联统治,造成考纳斯数日骚乱。

1976年反苏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尔辛基小组,透过外国电台宣布立陶宛独立,向西方国家宣传苏联治下的立陶宛人权受到侵害的情形,随着苏联推行开放政策,立陶宛独立运动组织萨尤季斯于1988年6月3日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独立为宗旨,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日后担任立陶宛国会的首任议长)为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获广泛支持,1988年8月23日在维尔纽斯温吉斯公园(英语:Vingis Park)举办的一场反苏集会即有约25万人参加。1989年8月23日,为纪念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使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的情形,立陶宛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发起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波罗的海之路,萨尤季斯为组织者之一,共有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千米的人链,穿越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 Socialistin?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6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或苏维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46年之后除了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略有调整以外,其疆域及国界与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持续了四十五年。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当时承认立陶宛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上的主权国家,受国际法约束,以1940年前波罗的海国家任命的使馆为代表,这些使馆通过立陶宛外交服务在各地发挥作用。

1989 年 5 月 18 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重新建立独立国家。

独立至今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签署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4月22日苏联宣布对立陶宛实行经济封锁(英语:Soviet economic blockade of Lithuania),停止向立陶宛供应石油等原物料,隔年1月苏联试图策划兵变推翻新独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当局认为立陶宛经济情况不佳,当地人应会强烈支持政变,便派遣军队进攻维尔纽斯政府大楼,是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独立的政府,故政变未能成功,苏联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撤军。1月31日苏军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攻击立陶宛边检人员,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凯大屠杀)。

1991年2月11日冰岛议会决议指冰岛政府1922年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仍有效,且从未正式承认苏联占有立陶宛?,两国应尽快恢复外交关系。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公投制定现行宪法,1993年2月14日全民直选选出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为首任立陶宛总统,同年8月31日俄罗斯军队全数撤离立陶宛;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协议;2015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2018年7月4日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2009年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当选总统,为立陶宛第一任女总统,2014年成功连任。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立陶宛国土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中东部(北纬3°54'~56°27',东经20°56‘~26°51’),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了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国境线总长为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史记》,方便以后阅读大史记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史记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并对大史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