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

作品:大史记|作者:烟楼唢呐|分类:历史|更新:2023-10-13 15:19:23|字数:32706字

地形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东南部的高低,最高点海拔293.6米。

水文

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0个,湖泊总面积达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积4479公顷;共有722条河流,最长的河流涅曼河全长937公里,流经立陶宛境内长度47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

气候

立陶宛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较长,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4°C-7°C;夏季较短而且凉爽,日照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温暖,7月平均气温16-20°C。

时区

立陶宛属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差6小时。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日至当年10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期间与北京时差5个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立陶宛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主要依赖进口。主要资源有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大陆架的石油,泥煤、建筑用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等,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岩,还有白云石、矿泉水、地热等资源。

森林资源

立陶宛的森林和水资源较为丰富。面积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森林面积197.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多为针叶林,主要为松鼠。主要树种是橡树、桦树。森林中的蘑菇、浆果、草药资源也比较丰富。

动物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教教的栖息地,立陶宛共有70多种哺乳动物,13种飞鼠,还有被列入保护名单的白兔、猞猁并有狼出没。立陶宛有330种鸟类,99种鱼类,其中26种为海鱼。1.5万种昆虫和无脊椎动物。

行政区划:

政区

立陶宛全国划分为10个县,即维尔纽斯县、考纳斯县、克莱佩达县、首莱县、潘涅维日县、马里亚姆波列县、陶拉格县、泰尔夏伊县、乌捷纳县、阿利图斯县。共44个区、92个市、22个镇。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等。

首都

维尔纽斯(Vilnius),位于立陶宛东南部的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汇合处(北纬54度41分、东经25度17分)。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54.9万(2011年12月)。1月平均气温—7.8℃,7月平均气温20.8℃。

国家象征:

国名

已知“立陶宛”(Lietuva)之名最早的纪录出自《奎德林堡编年史》中1009年3月关于传教士奎尔富特的圣布鲁诺(英语:Bruno of Querfurt)的一则故事,其中提到了Lietuva的拉丁化名Litua。此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波罗的海地区的许多族群名均来自水文名(英语:Hydronym),Lietuva一名即为来自克尔纳韦附近的利耶塔瓦河(英语:Lietava (Neris)),有观点认为这条河流很小,较不可能是立陶宛的名称来源,但这种命名方式在历史上有先例;另一说指此名来自当时组成立陶宛社会、臣服于统治者的军事组织烈提司(英语:Lei?iai)(Lei?iai),14至16世纪的历史文献仍有用Lei?iai称呼立陶宛人者,与立陶宛语相近的拉脱维亚语至今在诗作中或描述历史时也会使用这个词称呼立陶宛人。

国旗

立陶宛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2004年7月8日国旗的长宽比例从2:1变成5:3。

国徽

立陶宛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色双十字的盾牌。前苏联时期曾经使用的加盟共和国国徽。另有大国徽,盾外有独角兽和狮鹫守护,上有大公冠。下有三叉戟,并书以格言“让统一盛放”。

国树

桦树是桦木属植物的通称。 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至寒带。中国产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黑桦等。 桦树通常是灌木或中小型乔木,木材比较坚硬,抗腐能力差,受潮易变形,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树皮可热解提取焦油,树的汁液可以制作饮料,还可制工艺品;是园林绿化树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史记》,方便以后阅读大史记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史记第12章 立陶宛共和国并对大史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