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叔笑着招手:“四郎,我陪着你和大丫,让世显给你们介绍。”
朱棣看向同样身穿一身工装的周世显。
工业区,私人的雇工身股制工厂很多。
除了冶铁还在他为首,燕藩政权的掌控中。
类似马车、自行车、手摇缝纫机、畜力收割机这些工厂,全都是私人承办。
就连轧钢生产线,在建成大桥后,燕藩扶持的研究团队,帮忙完成改造升级后,也全都出售给私人了。
在一些重要行业,他要保持官府控制。
比如冶炼钢铁。
这关系一国军事工业,也关乎国本民生。
至于其他行业,他都放开让私人承办。
燕藩政权的专利,燕藩只收取专利费。
就如搞乡土村社,他不想权力插手。
搞工商业雇工身股制,他也不想权力过多参与其中。
任何经济,他都时时刻刻警惕发展成官僚经济。
反正有身股制制度存在,商人挣取的财富再大,都要不经官府权力,直接在民间进行一次分配。
人民经济的财富,绝不会像精英经济,彻底流向少数人。
朱棣和徐妙云边往内走,边询问:“八叔,看到祈婳那个疯丫头了吗?她说先来看你。”
“来了,听说前面沈家钟表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一只,更加小型,大约一人高的精致钟表,准备送给四郎时,一群孩子,就骑着车,跑去看这只小钟表了……”
朱棣点点头,没有过多询问钟表厂。
反正一会儿要去看看。
走入工厂内部。
朱棣瞬间被吸引。
周世显介绍道:“先生,咱们这个厂子,按照先生的提示,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组装一辆自行车,总共分为三十二个工序,分别是:上车条,装轮胎……咱们厂子里,总共有四条生产线……”
朱棣一边听,一边凑到生产线查看。
其实,这也不算是流水线。
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现在无法实现后世那种零部件直接传送。
做好后,只能由工人,送去下一个生产工序。
这样的好处,就是只做一道工序,更容易熟练上手,质量更有保障。
“有没有和其他两家工厂作对比,你们飞马自行车和其他两个牌子的自行车,在制作速度上,有没有差别。”
质量,肯定是流水线生产质量更高。
毕竟其中有很多连接建构,需要用到铆钉。
没有流水线,很多时候,在制作工程中,容易对某些工序遗忘或者忽略。
周世显笑道:“王爷,经过十几天适应,我们统计了,现在平均每半个时辰,我们能生产一辆自行车,要比其他两个工厂快一倍左右,随着熟练度增加,应该会更快……”
……
朱棣一直参观来到厂房后门。
去沈家钟表行前,笑着嘱托道:“八叔、世显,你们通知其他两个厂子,你们三个厂子,帮我再造两百辆自行车,明年雄英成婚,我即便不回去,大丫、祈婳、雍鸣也要代表我回朝……”
“四郎,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
……
“王爷!”
朱棣来到沈家钟表厂时。
沈至已经在外面等着了。
朱棣笑问:“听说,你们把钟表的个头,缩小到了一人大小?”
东旭为了计算重力加速度、弹道加速度,搞出的那个钟表个头简直太大了。
足足有三张桌子那么大!
主要是发条技术太难了。
钢炼制出来,但东旭自己搞,即便有燕藩治下的匠人提供帮助。
最开始搞发条时,发条的体积也无法做小,大的吓人!
沈至含笑点头,“臣在东旭提供的技术上,又请了好多匠人,对用作发条的钢重新研究,通过锻造钢铁,反复试验,总算找到了适合把发条做小的钢技术。”
朱棣认真听着。
东旭的发条做不小,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钢的问题。
而东旭,只是搞加速度研究,没兴趣反复寻找,一种更合适的钢,做发条。
现在炼制的钢铁,碳含量在生铁和熟铁之间。
每一炉,只能确保碳含量属于钢。
但碳含量的多少很不稳定。
这就造成了一旦用来做发条,除非放大发条,否则,越精细,制作出来的误差越大。
“这很好。”朱棣拍了拍沈至的肩膀,“你们沈家算是咱们燕藩治下,最有钱的富豪之家,你们不去搞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这种工艺简单的东西,反而愿意花钱搞这种工艺要求更高,技术含量更好的东西,这很好……”
商人其实就应该如此。
有能力,底蕴深厚的就去搞难度更大的。
把那些难度小的,留给别人。
这也是有责任商人一种富有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沈家就做的很好。
如今,沈家已经全面退出海贸,专心往造船行业、钟表行业发展。
从民间商人的角度,承担起了探索新技术的责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