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也不卖关子,用刚大哭一场有些沙哑的声音解释道:
“这是盖革计数器。是用来……测量放射性强度的。这是……师姐遇害前几天,偷偷塞给我的。”
她抚摸着冰冷的仪器外壳,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我记得她当时脸色很不好,看起来非常害怕,但眼神又异常决绝。
她告诉我,这件东西很重要。
她让我务必保管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交给任何人,除非……除非有一天,能遇到一个真正值得信任、并且有能力揭开真相的人。”
秦月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赵成良:
“她说……如果她遭遇不测,就让我带着这个东西,走得越远越好,永远不要回来……这件东西比她的命还重要……”
改革计数器?测量核辐射?
……
赵成良更加困惑了,赵梅遇害案怎么会跟这种东西扯上关系?他感觉自己的大脑有些不够用了。
“秦女士,您能详细说说吗?赵梅教授……不……这个改革计数器到底有什么用?”
秦月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整理着那段尘封了十年的充满了恐惧和痛苦的回忆。
随着她的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国宝、走私、阴谋和一位正直学者以身殉道的悲壮故事,终于缓缓地展现在赵成良面前。
原来,当年赵梅在修复那件汝窑的过程中,凭借着她对古陶瓷细致入微的了解发现这件汝瓷保存的太新了,像是一件刚刚出土的明器。
出于严谨和内心的不安,回到学校就追问王涛,果然在他口中得知李明远背地里干的勾当,文物走私。
而那件汝瓷是从某个不为人知的古墓中盗掘出来的。
秦月说到一半手指摩挲着盖革计数器,喃喃自语道:
“她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固执,如果当时她选择息事宁人。”
赵成良长叹一声深吸了一口气回应道:
“苟以国家生死利,岂因祸福趋避之,或许在赵教授看来,当时这件国宝或许比她的性命还要重要吧,这也许就是文人风骨吧。”
秦月没有回应,整个人怔怔的看着盖革计数器,眼中满是悲伤。
“或许吧,可这些虚名最终害死了她。”
听到这句话,赵成良陷入了沉默,站在他的立场上实在不好评价,赵梅教授拯救国宝是真,可为此丢失了性命也是真,他顿时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
两人沉默许久,秦月怔了半天突然长叹一声,似乎是看开了,继续讲述。
当初赵梅发现事情的真相后,本想立刻报警,但又害怕打草惊蛇,更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李明远的势力太大了,她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如何能与之抗衡?
但眼睁睁看着国宝级的汝窑落入走私贩手中,流失海外,这又是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经过几天几夜痛苦的思考和挣扎,赵梅最终想到了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其冒险的计划: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赵成良听到这八个字,立刻追问:
“她具体是怎么做的?”
秦月的声音带着一丝敬佩和后怕解释道:
“李明远虽然有钱有势,但在文物鉴定方面,其实是个半吊子,而且生性多疑。她利用了这一点。
她先是找到李明远,故意说那件汝窑外表的瑕疵已经修复,但内部还有很多瑕疵,如果直接拿去拍卖或交易,很容易被顶尖的行家看出来。
李明远果然上当,对她的话深信不疑,恳求她务必进行二次修复,做到万无一失。”
“然后,”秦月深吸一口气:
“师姐利用二次修复的机会,凭借她那双巧夺天工的手,用一种极其特殊的、难以察觉的工艺,在那件真正的汝窑外面,套上了一层精心仿制的……青花瓷的蒙皮。”
给汝窑套上青花瓷的蒙皮?
赵成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种技艺,简直是匪夷所思。
“这种套皮工艺是她在一本古籍上看到的,早已失传。
她也是反复试验才成功的。套上青花皮后,从外观、手感、甚至敲击的声音上,都与一件普通的清代清青花瓷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除非用X光或者更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否则根本看不出来里面还藏着一件价值连城的汝窑。”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将来能够找到这件被伪装起来的国宝,师姐她还在汝窑和青花蒙皮之间的夹层里,均匀地撒上了一些带有微弱放射性的铀矿石粉末。”
铀矿石粉末?
“也就是说,当年赵梅教授将这件藏了起来,而且还做上了“标记”,只有用盖革计数器才能找出来……”
赵成良一下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那这件瓷器现在在哪里?”
秦月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只是抬头看了一眼门外的天街古玩市场。
赵成良只感觉眼前猛地一亮,他瞬间就明白了,赵梅将伪装后的汝瓷投放到了市场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