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也还行

作品:重塑千禧年代|作者:渔雪|分类:都市|更新:2021-12-29 09:28:42|字数:4496字

方卓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

他心中有了倾向,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围绕这个倾向来做事。

来自领导全力的表态像是一个火花,点燃了由半导体项目思考来的很多想法。

技术大佬有多重要?

一个已经把先进技术过程走一遍的大佬有多重要?

仍以梁孟松来举例,方卓记得媒体曾经对他的描述,他到任中芯300天,率领团队让14nm芯片的良品率也从3%提高到了95%,达到量产标准。

具体数值或许模糊不准,这种巨大的提升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个团队艰辛努力的成果,但更是技术领军人物指引的效果。

方卓觉得这种关键技术人物的价值很难用金钱体现出来。

所以,他定下了两个小目标,先挖胡正明,再挖梁孟松。

怎么挖?如何挖?

中科大这样的名校正是最好的实施平台。

换作申城,即便方卓托着郑丹锐、裘迪这样的领导去拜托交大在国际上挖人,人家顶多就是真的帮忙努力试试,一旦试不成,那也就是不成。

中科大则不然。

这座高校当初从京城外迁,数个城市以“没有口粮指标”等原因拒绝了,皖省庐州则是给地、给粮、给钱,留下了中科大。

彼时,庐州解散师范给中科大腾出校舍,全省不通暖气,中科大通了暖气,城市电力紧缺,中科大是优先供电单位……

皖省庐州和中科大的关系不比寻常,本地领导对学校的影响也不一样。

所以,王书山第一站把方卓带到中科大校园,他有底气说出“咱们科大愿意全力支持”“老师学生不愿意留下来,校长亲自做工作,我亲自做工作,绝对没有半句虚言”的话。

方卓把对科大微电子的考量放宽到整个学校所能发挥的能量,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有一个“六度分隔”的理论,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而中科大想要发动人来接触之前就任教于加州大学的胡正明,恐怕还不需要六个人。

着名校友、国际学术合作者乃至直接的邀请,中科大都可以。

方卓上次眼睁睁看着“汉芯”的陈进成为交大新成立微电子学院的院长,那要是真下力气,把胡正明“诓”来,给他一个荣誉院长之类的名头又有什么不行?

当然,中科大具体能怎么操作还不知道,但确实值得期待。

这就是一次“全力”的验证。

7月12日,“冰饮计划”项目团队在庐州的考察结束了。

不过,最令团队和地方领导们好奇的是——方总到底对王书山提出的最后一个条件是什么?

两位当事人三缄其口。

地方领导不敢冒昧询问王书山,项目团队则在返程的路上把疑惑问了出来。

“能是什么条件?还能是什么条件?”方卓随意的说道,“想多要点钱而已,你们也知道,我一直想拉到更多的投资。”

大家都信……信了才怪!

但老板不愿意说,谁也奈何不了他。

至此,第一轮城市考察取得让人喜忧参半的成果。

总得来说,地方政府对项目都很热情,羊城和庐州给的13亿价码令人咂舌,其它优惠条件更是眼花缭乱。

百亿项目,这是一个百亿项目!

而最后考察的庐州,它全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到一百亿!

这一趟能参与到如此项目的考察,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与有荣焉。

“方总,你多考虑,多慎重。”复旦副教授俞军前后有过两次立场的变化,先否定庐州,后肯定庐州,他是第一次见到那么真诚的领导班子。

这和以往见过的都不一样,也让他反思了对某些事的看法。

只是,当又一次踏上申城的土地,目睹整个城市的繁华一角,俞军还是有点举棋不定的茫然和迟疑。

他已经给不出意见,只能最后说着“考虑”和“慎重”的话。

“哈哈,俞教授,这一趟真是辛苦你了。”方卓的脸上却没有愁容和纠结,笑道,“我会好好考虑的,但不管去哪,我对未来都有信心。”

俞军感慨道:“这是我最难忘的暑期工作,我也对方总有信心。”

他微微一顿,说道:“有时候真觉得社会发展太快,早晨才和庐州领导握手,还没到中午,咱们就到了申城,时代在进步,方总这样的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经济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方卓握着手,调侃道,“我一直以为我就是国家的现在,原来在俞教授看来,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俞教授,咱们下次有机会继续合作,项目要是有了推进,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你。”

俞军重重握手,失言了,方总已经是这个时代里最耀眼的商业人物之一,但他的年龄有时会让人忽略这一点。

副教授带着对这位年轻总裁的复杂感慨登上送自己回校的轿车。

方卓回到申城就方便安排很多事,项目团队成员有离开的便让专车送到目的地,其他暂时没事情要处理的则晚上一起吃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塑千禧年代》,方便以后阅读重塑千禧年代第372章 也还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塑千禧年代第372章 也还行并对重塑千禧年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