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旗是最尊贵的旗帜,意在从中取元素,以定国旗。
但是,那些元素都是与皇帝皇权呼应的,于百姓来说,有什么代入感?没有代入感,又怎么有认可?
至于太极、卍字,一教之标,岂能做为国标?
刘玄的心里,比较倾向于龙纹。
龙既有象征皇帝皇权的意思,又有大团结的意思,这是很好的。
只是,龙纹过于复杂,设计到国徽中可以,国旗中却不大合适。
若蒙学先生教学童画国旗,国旗里要是有个龙纹,那还不麻烦死?
刘玄平心而论,推己及人,要是自己画的话,绝壁会蛋痛的要骂娘!
而且想到龙纹国旗,便会想到前世的清国,弄了个什么黄底蓝龙戏红珠,结果24年就亡国了,膈应呀!
究竟要弄成什么样,他自己也不清楚。
于是,只把心底的一些概念、要求说了,便把此事丢给了内阁,让他们去伤脑筋吧!
概念要求:旗帜为长方形,要红色,一来国号炎,便有赤之意,赤色即红色;二来红色如同鲜血,太祖起义,义军死伤无数、吴齐晋秦地抵御蛮夷,与之斗争,也死伤了无数人,也是对他们的祭奠,勿忘英烈,不能忘本!
底色调是定下了的。
其余的纹样,却是没有定论。
内阁把这件事记下。
内政诸多事务都定了调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不早了。
刘玄留了他们在宫里,共进了午膳。
休息后,下午又继续,议论对外事务。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国已经占了十一路,余下四路现在属于楚蜀,吞并这四路,这属于内政。
在对外上,又有区分,大体两种,其一为传统周边,其二为海外洋夷。
传统周边上,又有区别。一种是友好的;一种是敌对的。
友好的,有两国,一为云巅国、一为冥黎国,
这两国,都与炎国-岭南西路相邻,云巅国在岭南西路的西面、冥黎国在西北方向。与炎国隔着千山万水。
这两国内,缺少平原,崇山峻岭,可谓山巅之国。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攻打下来了,也难以长久占据。
夏邦史上,秦皇汉武都曾去征伐这两国,建立郡县,但是都无法长久统治。——军事上,难以彻底消灭抵抗势力;为了镇压剿灭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当地经济条件落后,粮饷缺乏。就食敌方,激增矛盾,更难征服,运输粮饷去,或翻山越岭、或开山挖河,成本巨大!
虽在名义上开疆扩土,很是威猛霸气,但是细算起来,得不偿失。
到后来,王朝也就不急着去征伐了,采取了羁縻之策控制。表面上,双方维持了宗藩关系,承认了对方的独立性,册封其国主为王。实际上,利用其内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互相制衡。如此控制,成本低,又保持了在当地的影响力!
与他们的宗藩关系,也比较特殊,他们在名义上也是被划入建制,改国为路,称为云巅路、冥黎路。
虽名义上划入了神州路制,但是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这两国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内部势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势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条件。外部势力难以征服他们,他们内部也难以完成大一统。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内部弱势势力,推为其共主、国主,这样的国主要坐稳位置,必得依赖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无暇顾及他们,其国主失却依靠,野心家伺机而动,各方势力争霸。一团混乱,陷入内斗。
当前周边与炎国为敌的,便是被驱逐出神州的那三个蛮夷势力,他们见机不妙,丢盔弃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当神州王朝强盛之时,周边蛮夷小国,都会害怕,以依附,为藩属国,求得安全。
这藩属国,便也一如云巅、冥黎一样,划入神州路制,于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蛮齐国主溜回东北老家,其老家在[渝凛防线]以北,出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地颇大,被划分成了三路。当地在五六百年前出过一个强人,一统诸部,建立娄国。娄国盛极之时,东吞漠东、漠南蛮夷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夺得半壁江山,成就霸业一百多年。
然而,盛极必衰,王朝兴亡更迭。后来,神州又逆袭了回来,大娄吞下的地盘,又给吐了回来,就像今找的蛮齐一样,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后来,娄国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为藩属国。
神州王朝答应了,重划三路,名字改成了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
但是,没过多久,娄国内乱,就灭亡,从历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他在历史中的痕迹。
三娄之地,白山黑水,也极难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彻骨,外面撒尿都会冻住,南面的夏民,处于不同的气候区域,相对温暖,在那鬼地方,难以适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