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路地势总体平坦,经济繁荣,天下钱粮都利于运输到中宁城。
中宁城附近的地势,也有险要,利于防守,但是太小了,不过百里,不利持久,没有纵深。作为国都,太平的时候还好,一旦出意外,就大大的不妙!
故而,自从要将它作为国都,反对的异议声,就没有断绝过。
但是,在经济压力下,异议不能当饭吃,还是被压下去了。
中宁城为国都,持续六七百年!
一旦遇到乱世,中宁城地势不利,不适合做国都,便又会西迁,龟缩到老本营郏西路中。
前晋国都即在中宁城。
不过很悲催。
首先是藩王内乱!
建国之初,太祖设几大藩王,分布在中宁城四周,本来是以为自家人,更能保护自家王朝呢!
结果,中州路的天中王——当时的晋帝的叔叔——带头造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七大藩王跟着作乱!
刷了一波“八藩内乱”的剧情!
而神州内乱,蛮人趁机,就举兵南下了!
其中来自于西北的一路蛮人,打破了郏西路险关,闯进了郏西路。
晋帝想要迁都,老家却被抄了,回不去了。
除了西宁城、中宁城外,另外的三个大城:南宁城、东宁城、北宁城,都没有做过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南宁城——即炎都,偏于南隅,与郏西路类似,做神州都城,似也不太何时。
神州东北部的边城,到炎都,即便日行五百里,马不停蹄,也得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啊!
要是出了什么事,等送到,黄花菜不要说凉了,毛都特么的能长三尺高了!
如果只看炎国两路,那么炎都的位置是合适的。
但是,如果放眼神州大地,炎都(南宁城)所在的位置,就不那么的合适了!
相对来说东宁城就更适合做国都!
奏疏送到内阁。
内阁产生了分歧。
曹琳不想迁都,以为西宁城偏于西,都能为都城千余年,炎地偏于南怎么就不能做国都?
郏西路只八百里沃土,以前王朝迁移国都,那是因为郏西路钱粮供养不济!
而我炎地两千里沃土,钱粮供给充足,并无需求迁都!
西宁城能为国都,我炎都(南宁城)怎么就不能为国都?
没必要瞎折腾,劳师动众的多废钱粮!
高洁见他反对,便有心支持。
但又想:要是顺了吴党那伙人的意,我岂不与他们一样,是没气节的软骨头了?
他嘴上不说,心里是很瞧不起孙承宗、洪解那伙人的!
迁都是要迁的,但是,不能迁到吴地的东宁城去!
自古以来,神州大一统王朝的国都,都是定在西宁城、中宁城!
在他的心里,国都不定在这两地,仿佛就没统一神州、感觉不正规似的!
而西宁城与中宁城两者之间,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中宁城更适宜为国都!
高洁意属中宁城!
与曹琳两个,分成两派,就辩论起来。
曹琳说高洁瞎折腾,浪费钱,一副为国节省的样子。
高洁说曹琳鼠目寸光,刻舟求剑,唯有定都中宁,方能收归天下人心!
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各表意见,拟票递交皇帝。
梁集虽跟着曹琳反对迁都,但是心里,却是想认可迁都的。
因为,迁都必有营造工程!
而有工程,就能……捞一笔啊!
这岂不是好事?
事罢。
私下与曹琳说话,像受气的小媳妇,有些哀怨。。。
曹琳笑道:[你放心,我虽然反对,但是想来陛下是中意迁都的。自古大一统,南宁城都没做过都城,这是千百年来的大势。]
梁集道:“陛下特立独行,不是一桩事了。万一就不遵这千百年的大势呢?”
曹琳:“呵呵,不管迁都到哪里,都是要营造的。如果不迁都,我们==岂不就顺了陛下的意?”
得帝心!
梁集一愣,恍然大悟:“这是不管迁都不迁都,横竖都对自己有利啊!”
想通这个道理,郁闷之气,顿时就没有了,大喜,由衷的说道:“还是你想的周到!”
曹琳:“呵呵。”
这份奏疏拟票到刘玄案前。
看过之后,眉头不由微皱。
从本世界的历史沿革来说,南宁城似乎的确不适合做大一统王朝的国都;东宁城也不适宜;中宁城是最适宜的!
本世界的山河形式,略近前世,前世经验可谓参考。
从前世养成的心理的倾向来说,北宁城的位置,更近心中的都城方位。
但从迁都的需求来说,似乎又没必要迁出南宁城。
过去王朝从西宁城迁都出去,是因为郏西路资源不够。
可是,炎地两路并没有这样的困境!
至于偏于南隅,信息传递路程太远、太耗时间的问题……
迁都固然能够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北部经济不及南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