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两个城池里,设有秋闱的考场。
秋闱共考三场,每场三天,共九天。
从八月初八开始考。考生得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八月初七。
进入考场之后,分配考棚号房,进入号房,接下去的几天,就不能再出来了,吃喝拉撒都在里面,直到考完。
贡院提供食物。
考生也可以自带。但是都会经过严格的检查!比如一个馒头,也会被切开成一块一块,检查里面有没有夹带什么东西作弊!
初八、初九、初十,考第一场。
十一、十二、十三,考第二场。
十四、十五、十六,考第三场。
三场考试,内容不同。
第一场,叫做明经。考的是儒家经义。
考题必出自四书五经之中。
共有三种题型:“填空”、“默写”,这两种其实不难,很容易,随便抓个考生,都能把四书五经背的透熟。
关键是第三种题型:作八比文。
而所谓的比,有对偶的意思。八比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主考官选取,报送皇帝批准。
文章论述的内容不能随意发挥。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为起比(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也称大结。从起比到束比,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比,所以称为八比文。
八比文的主要文义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而它的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对偶性。
论述中,可以引经据典,但是,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
作八比文,这是最难的地方!!!
不但秋闱晋级做举人要考这个;之前的做秀才,就要考这个了;考的举人之后,参加春闱,晋级贡士,也得靠这玩意;最后一关的殿试,照样仍旧要考这!
因为难,所以考生的需求大!
因为需求大,所以供应当然也就丰富!
随便进一家书店,去问问卖的最好的是什么书,答案基本都是统一的,就是指导写八比文的“经验书”。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们都是过来人,书店“约稿”,就能拿“稿费”!
三个等级,一级比一级高级,“稿费”自然一级比一级的多!
同样的,秀才、举人、贡士做老师,待遇也就悬殊。
秀才做老师,教教蒙童,进行开蒙,月薪约三两。
有钱人家请来,专门教自家孩子,一对一,或一对屈指可数的几个。
也有人出钱建立学校,聘请老师,然后招收学生来的,这即私塾。
也有地方宗族聘请来,供给族内小孩学习。这叫族学。
开蒙的学校,官府极少去开办,因为成本太高。
儒家是官府崇扬的官学。儒家讲君子言义不言利,因此办学要以身作则、要政治正确啊,特么的不要说赚钱,还要倒过来贴钱。
比如办个县学,学生的住宿伙食都要官府补贴开支。
县学学生都是秀才,秀才即有一定的免税免役特权了。
朝廷不但收不到他们的钱,还得办学倒贴!
因此,朝廷没有积极性去大办学校。
就算去办,也是面子工程,招收很少的人,美其名曰弘扬圣教了。
举人的话,一般家境都很好,不差钱,自视清高,但也自视身份。如果做老师的话,不能比秀才低,一般月奉六七两。主要为个名望、影响力。比如在县学里任教,学生都是秀才。
到进士那一级,一般没工夫去做老师,忙着做官呢!
但也有致休了,回去发光发热,到学校去做老师的。
譬如君子书院、圣贤书院,本质上都是私办的。这是顶级“大学”了,进士、大官僚做“导师”!
不但在学业上能给予指导。
如果考中,进入了官场,老师们的旧有关系,也能作为人脉,帮着扶持,少走弯路。
故而成为士林中的圣地,名望很高!
秋闱三场考试。
明经之外,还有明算、明法。
明算,顾名思义,就是考算术。入官场做官,钱粮的收入开支什么的,不懂算术,那是不行的!
明法,顾名思义,就是靠律法。入官场做官,不知法不懂法,怎么会有敬畏?县令都要断案,不懂法怎么断?
这两科相对容易。
皇帝统治天下需要用到官僚!
皇帝需要官僚对自己忠诚、并且拥有业务能力!
这是需求端!
科举就是选拔、供应人才去做官的。
有什么样的需求,那么,就自然的要求供应端提供出什么样的人来!
故而,供应端自然就会对考生提出种种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