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倒和长生不谋而合,一心希望能把姝儿也培养成赵冰清那样优秀的女子,叹息着不知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将来入了谁家的门,却万万没想到她居然与安平定了亲,难怪赵家花重金请了一位从宫中出来的老嬷嬷从小教导她。
如果她与安平成了亲,将来肯定能做一位合格的王妃,把淮安王府交到安平手里就更放心了,这门亲事毁了也太可惜了。
她心中急切,就对母妃说了她和赵冰清的交情,对她很是欣赏,真心希望这门亲事能成,不但安平娶得贤妻,淮安王府将来也有了合格的宗妇。
她们母女俩都认定淮安王世子必须是安平,在她们的努力下,事情正一步步朝这个方向发展着,等水到渠成时,自然心愿得偿。
长生觉得这门亲事不能毁,因为是高祖赐下的,皇上不会许淮安王毁婚的,否则就是不敬先皇。李世民为了夺位已经落下了狠辣无情不仁不孝之名,他是绝不会再雪上加霜的,就算对赵家余恨未消,也不会为了这门亲事去损毁自己的名声。
纪王妃却忧心忡忡地摇摇头,撵走服侍的人,悄声对她说:“你不了解皇上的性情,他不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光看他杀了多少******就知道,其中大部分都是冤枉的。
毕竟那时太子是正统,谁投靠他才是正理,谁没有父母妻儿,就算做出什么也是为了身家性命,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事,可你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现在深恨当初背叛他投靠太子的人,对赵家已是额外开恩了,不赶尽杀绝已经极限,可他绝不愿意眼看着赵家与宗室结亲的。
偏偏在这种事谁也不敢劝,别看你父皇在家事上一蹋糊涂,这种事情却十分敏锐,不会行将踏错一步,要不然怎会两代君王手里他都是大唐宗室第一人?
他曾悄悄对我说,皇上现在对******余恨未消,虽说这门亲事是太上皇赐的,但到底他想要如何谁也不得而知。若是他存心想毁掉这门亲事,是绝不会落下话柄的。
你爹猜他会想办法让赵小姐因为意外或者疾病亡故,才会名正言顺地摆脱这门亲事,而他的名声却一点也不会受损。”
长生神色顿变:“这也太卑鄙狠毒了吧?不过一个小小的女子,其祖父还和他师生情谊,听说当年坚决站在他一边,做了不少维护他的事,他怎可这样无情?”
纪王妃叹口气:“你想想他一母同胞的两个兄弟,再想想他六七十个枉死的侄子侄女吧,最大的才十几岁,最小才几个月,他都能下得了手,一个赵小姐又算什么?
所以我们暂时只能冷着赵家,如果主动提出退亲,别人肯定以他为是他逼的,担心他会因声名受损迁怒,如果流露想结亲的心思,又怕犯了他的忌讳,最后矛盾激化,岂不是害了赵小姐?”
长生也叹了一口气,对明澈的处境更加担忧:“这件事只能先放下,如果皇上是那样的人,就更不能让父王请封安怀为世子,世子必须是庶长子,哪怕安平再差劲也要请封他为世子。”
纪王妃点点头:“你放心吧,你父王心里明白,所以这些年金氏再闹腾,他也从没敢为安怀请封世了,如今金氏失了宠,他就看得更清楚了。
他绝不会去犯皇上的忌讳,无论安平是平庸还是荒唐,都一定要给他请封世子,我们俩还年轻,再扶持几年他自会老练起来。
可是金氏的娘家现在身份不同,金氏又骄纵惯了,安怀请封世子一直是她的执念,不可一下子做的太绝,免得她被逼极了做出什么事。
所以暂时不请封世子,给她留一线希望,她也能收敛些。明年安平不是要下场科考吗?他虽然一直藏拙,但把握很大的,等他过了府试,又是长子,看谁还能挡得住?
也正是为了安抚金氏,你父王才求皇上把明澈调到京郊,就是希望他们夫妻团聚早点诞下子嗣,好让金氏有所顾忌。
他这些年在内宅上的糊涂,既有受金氏挑唆的原故,也有他故意为之的原故,就是想让太上皇和皇上对他这个皇弟和皇叔放心,觉得他这个人好色糊涂,易受女人左右,成不了什么大器。
只是戏演多了太投入了就成了真的,别说他自己,就连我渐渐都分不清他是在演戏还是真心,比如他说自己对金侧妃只是表面情份,我却觉得他是当真陷进去了。
要不是你出主意来个釜底抽薪,让金侧妃彻底失宠,我看他还要继续被金氏控制下去。
如今看着还好,可金氏极有手段,谁知道以后还会生出什么事?无论如何,在立世子的事情,我是绝不允许他再犯糊涂的,哪怕舍了这个爵位。”
长生惊讶之余连连点头,觉得要重新认识便宜父王,以后对他要好些,他看着糊涂可气,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大唐宗亲第一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纪王妃又说:“你爹有多大脸面活得就有多累,他在外实在不容易,所以我才在小节不太计较,只要家宅平安,几个姬妾算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