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麦(上)

作品:颠覆晚金|作者:边郡箭手|分类:历史|更新:2019-11-24 10:57:33|字数:4526字

整个信安气氛压抑,南面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整个地区,高俊神色不佳,整个太平军上下愁云惨淡。

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快,高俊又得知消息,由于长时间没有维护,运河已经严重淤塞,不可能再承担大宗粮食运输的任务,连唯一的运粮渠道都没有了。

这个打击比上一个还要致命,如果运河不通畅,山东的粮食就无法运到河北前线,以陆路运输的话,维持两万人在前线的开销足以让整个山东根据地精疲力竭,这样的话,高俊就必须立刻决定是把筹码全部押上,还是趁着没有巨大损耗之前赶紧撤出。

尽管初战成绩不佳,但是义军们依旧殷勤的为高俊规划路线。

新安县以北的直沽寨,当地的守军统领梁佐已经规划好了进京道路,盛情邀请高俊赶快与他合兵一处,争取光复中都。

甚至于,就在这几天的功夫之内,就连开封小朝廷都得知了高俊进军的事情,完颜珣也申饬高俊,让他经略中都各处,力保此地不失,以图恢复。

但高俊还是在考虑了一下午之后恢复了冷静,从南线的战况来看,太平军还不足以跟敌军相抗衡,骑兵缺少,野战能力不足,后勤不畅,这时冒失的冲进中都,就算是能够得手,也不过是落得一个黄巢的下场。

到那个时候,蒙古铁蹄踏破空虚的山东,也就易如反掌,没什么值得考虑的了,必须尽快撤退。

得知太平军要走,河北义军一片哗然,不少人立刻表示了愤慨和失望,找到高俊,请求他一定要以河北万千生民的性命为要,留在河北继续抗敌。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主力撤离的决定是十分痛苦的,高俊只能一再向大家保证,等到明年,明年高俊练出了五六千骑兵来,就能够与蒙古人争胜于河北,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再次率领大军前来,用铁犁彻底碾碎所有的蒙古军队。

随即,高俊在太平军内部的军事会议上公布了撤退的方针,绝大部分队伍跟随高俊,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只有冯达带着他们那个营的兵力依旧坚持在河北中部。高俊全权任命他为此处的负责人,并且要着手在当地建立类似山东根据地的军政机关,做落地生根,持久作战的打算。

军队开始进行撤退的准备,包括从当地收购粮食,补充新的兵员,尤其是善于做骑兵的人,高俊跟张甫做了一个交换,用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换取了四百名训练有素,只是没有马的骑兵。

这笔交易双方是各取所需,张甫的马比高俊要少得多,并且,他所处的环境也没有让骑兵驱驰的条件,这些精锐骑兵留在他这里,也只能充当步兵使用,是一种浪费。而换来了大量军资之后,张甫反而战斗力更强,高俊也为自己增添了一批新的骑兵种子。

其他义军队伍当中也有不少擅于驰骋骑射的人,高俊对其优先安抚,并希望他们与自己回山东,在谨慎选择之后,高俊带回了一千余人。

虽然带走了不少人,但高俊留下了大量的军器和粮食,尤其是带来了继续作战的信心,此番太平军挟雷霆之威,一连击溃敌军三个军团,虽然后面偶有小败,但河北义军依旧为此斗志昂扬,准备下一阶段的战斗。

征集粮食的工作办得很快,此时正值夏收季节,河北的农民们刚刚割了麦子,高俊大把的钱花出去,确实买了不少粮食,在河北不同于在山东,用的都是真金白银,以便于安抚当地民众。

钱花的多,高俊也有些肉痛,不过在他骑马出去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在信安县各处河道以外的地方不少农田却没有人收割,任由沉甸甸的庄稼随风摇荡,这让他非常奇怪:“这些田地都是谁的?主人家为何还不收粮?”

有通晓当地情况的河北义军士兵告诉高俊,这些田地的要么是蒙古那颜们跑马占圈得到的,要么就是依附于蒙古人的土豪自家的庄园田地。这些人在义军到来之后都到蒙古人掌控的大城市中避难去了,乡亲们害怕他们回来之后报复大家,所以谁也不敢拿他们的粮食。

在过去一两年之中,蒙古人和义军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走,让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谁也不敢轻易得罪,尽管忍饥挨饿,却眼睁睁的看着大片大片的粮食倒在田地里,谁也不敢去偷一个谷穗。

“既然如此,这个人情还是由我来做吧,通知军兵们,把长枪先放起来,拿镰刀,收庄稼,分给百姓们!”高俊顿时有了主意,意气风发的下令:“一个营负责一个县,几天之内给我干完,粮食三成归我们,七成给百姓。

这些汉奸走狗的田地不分白不分,记得留下木牌条子,就说粮食是咱们太平军拿的,有本事就找咱们来要粮!”

一声令下,军兵们立刻行动起来,连续两三天的时间内,军兵带头,农民们也壮起胆子,抄起镰刀,一个县又一个县,很快就把周边七八个县的田地收割一空,得粮数万石,这下子高俊终于有了一点北伐收获,心情好了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颠覆晚金》,方便以后阅读颠覆晚金第三章 金麦(上)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颠覆晚金第三章 金麦(上)并对颠覆晚金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