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劝他:“从私情上来讲,年轻人要懂得克制,要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智,一个好皇帝首先要能忍。秦太师那样的人,我都忍了那么多年。一个小小的陈正献你都忍不了了?中书舍人是天子近臣,放一个你讨厌的人在跟前,你要能容他,就是你的一个成功。”
又说:“于公来说,封了陈正献的官,天下人才知道曾经的状元郎不是叛国,是皇帝安排他另有任务。状元叛国的影响太坏,好像我们做的不够好,不如金国吸引人才一样。”
太上皇看赵瑗仍是不肯松口,只得说:“你要实在烦他,过些日子,寻个理由再把他的官罢了。”
第六个名字是大将军。去大将军职,收兵权,封太子太保。这个封赏是实封暗降。
大将军虽然是从一品,但是个实职。太保虽然是位列三公,正一品,却是个虚职。
这是吴大将军跟太上皇谈了很久的话,自己争取来的。
吴大将军是个聪明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皇帝喜欢他,不等于现在的皇帝喜欢他,况且功高盖主是为臣子的大忌。盛极必衰的道理,放眼整个朝廷,再没谁比他更懂了。
原来宫里还有个做皇后的妹妹,皇帝升太上皇了,皇后也升太后了。上有太皇太后,下有皇后,在宫中的位置越来越小。
太子太保是太子身边的人,陪着太子长大,将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是为自家的子孙后代铺路。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自家的老娘们和女儿得罪过皇后,算计过皇帝。
如此种种,激流勇退,是上上之选。
大将军想到他闺女就心绞痛,当初赖死王嗣同多好,没眼光的老娘们,教不出有眼光的女儿。
第七个名字是王嗣同。封从二品的御史大夫,这个封赏在所有的封赏中,最令朝臣们的意外。一个才露头角的新人,长相奇怪,而且没走科举之路,居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由布衣平民直升到了从二品大员。
这其中有几个人参与的原因。
第一个是赵瑗,赵瑗认为王嗣同确实很有才能,他的才能不同于于允文的剑走偏锋,出奇不意,而是由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出来的大智慧。
能在纷杂的事物中,透过表面,一眼看到本质。而且本人又心态端正,不卑不亢,不搞小动作,不投机。是丞相之位的最佳人选。
赵瑗从太上皇的话里听出来了,他是想重点栽培于允文呢。赵瑗认为,在丞相这个位置上,于允文远不如王嗣同合适。
于允文太滑头,对谁都不说实话;王嗣同是对谁都不说假话。
聪明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返璞归真,老实做人。
赵瑗还有个小心思,他想让世人瞧瞧,这么丑的人,都让他当大官了。你只要有才能,管你是老鼠还是猫,赶快来为国家效力吧,皇帝陛下敞开宽大的胸怀欢迎你。
第二个极力推荐王嗣同的人是魏国公。
魏国公也是个老滑头,把抗敌之功全部推给了王嗣同,说他有不世之才云云。
魏国公知道,皇帝不会给他封王,也不会封三公。他现在是从一品,级别上是没法往上封了,混到他这个位置钱财也不稀罕。不如卖个人情给别人,给自家留条后路。
身处高位之人,朝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知晓。王嗣同是由新皇帝一手提拔的新贵,又是王太傅的亲孙子,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魏国公还有个私心,准备等过段时间,大局稳定了,请皇帝赐婚,把他的孙女配给王嗣同。他孙女曾经是二皇子的皇子妃人选之一呢。魏国公有点庆幸,幸亏没被当初的皇帝挑中啊,皇子妃跟重臣之妻相比,可是差远了。
看看原来秦太师的夫人王氏就知道了,那是无庸置疑的众夫人之首。
对于男人来讲,长相都是次要的,不是吗?
第八个名字是荣国公。
这封赏也很特殊,荣国公到了汴梁就交了兵权,说是年纪大了,时常办糊涂事,要在家里好好调养调养。不要官,又主动交出兵权,赏什么好呢?
赵瑗说:“让他百年之后,配享太庙吧。”
太上皇准了。
没开朝会时,荣国公就得了消息,感动得伏地大哭,再三说,一定会教导他三个儿子,好好为国尽忠。
赵瑗是有私心的,荣国公是慕容旋的亲舅父,又跟他那个讨人厌的岳丈关系不错。将来见到岳丈好说话,而且怎么说都想好了:看在他是舅父的面子上,才让他入太庙的。
假装不知道慕容谨和慕容谨是同父异母。
第九个名字是赵琤,也就是二皇子赵渠的亲生父亲,封了从二品的殿前都指挥使。原来是从四品的副都指挥使。
太上皇私下里曾对赵瑗说:“你若是信不过他,正好借这个机会,封个三品的怀化大将军,调往边疆。”
赵瑗说:“我了解赵琤,封赏只会令他更忠心,更何况将来有王嗣同牵制着王家。将来二哥的人即使有人有别的想法,王家也不会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