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节 返航

作品:我要做皇帝|作者:要离刺荆轲|分类:游戏|更新:2016-07-21 18:39:00|字数:11202字

这其实是早就该干的事情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吴楚之乱后,刘彻的老爹,就花了三年时间,慢慢的将这些权力都收归中央。

但刘彻登基后,这个进程就停滞了。

如今,在济南这档子事情发生后,刘彻当然不能继续容忍这样的情况了。

“诺!”汲黯叩首而去。

“齐国……”刘彻摇摇头。

他虽然不准备找刘将闾麻烦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将闾就没麻烦了。

这个王叔的麻烦还大着呢!

不为别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齐国这个天下头号的经济强国,盯上它的人,从吕后开始到现在。起码能凑出一个加强排!

便是刘彻,若非他已经是皇帝了。

恐怕也要对那个每年单单是合法的收入,就多达一万万钱和数千金的大国饶有兴致。

据刘彻所知。他的兄弟们,除了刘阏是一心想着回到中原外。其他人,几乎都打上了齐国的主意。

连刘荣都为此跑来跟刘彻低头服软了。

能不能在兄弟们的觊觎下保住自己的齐国,刘彻也为刘将闾捏了一把汗。

毕竟,只要他的兄弟们团结起来,在东宫那边,把刘将闾踢去什么临江长沙,不是不可能。

将这些事情放到一边。

刘彻对王道吩咐一声:“去给朕将绣衣卫的报告拿来!”

“诺!”王道领命而去。

没多久,就抱着足足一个箱子的报告回来。

“念给朕听吧……”刘彻闭着眼睛道。

“诺!”

王道将箱子打开。拿起里面的那些报告,念了起来。

刘彻则闭着眼睛听着。

绣衣卫的报告,基本都是些民间的琐事,以及打探而来的官场议论。

刘彻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在休息的时候,听上一两个时辰。

讲老实话,这些报告的内容,大都很枯燥,讲的也是民间议论的焦点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

但,地方上的焦点和重大的事情。到了国家层面,常常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但刘彻依然坚持这样,而且已经坚持了两年。

因为。刘彻清楚,这样的好习惯,有助于他这个宅在皇宫的君王,了解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对这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有所了解。

不然的话,你能相信,一个天天宅在宫里面,最多去上林苑散散心的皇帝。能知道现在国家的现状和百姓们关注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搞笑吧!

哪怕是后世资讯爆炸的世界,也尚且有某些国家的政要。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成天都只知道吹牛打屁。翻来覆去的念那些都被说烂了的陈词滥调。

结果就是,统治精英跟底层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然后,某个领导于是就经常闹出许多低级笑话。

更可怕的是,那个领导还不知道自己闹笑话了。

自以为自己很英明神武。

刘彻对此,一直引以为戒。

身为皇帝,身为统治者,必须时刻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国家的底层百姓,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关心和瞩目的事情。

这样,才能针对性的做出政策调整和部署。

这次,绣衣卫报告的,基本都是士林舆论和市井百姓以及贵族官员们,在私底下对刘彻诏命的看法和议论。

甚至有些人的议论,很刺耳。

但没关系,事情都做了,难道还怕人说不成?

大丈夫敢作敢当!

更何况,这个事情,刘彻问心无愧。

一些跳梁小丑的叫嚣和诋毁,就由得他们去了。

反正,对舆论,老刘家向来都是——你可以说话,但朕可以不听!

相比起官僚贵族和士林,刘彻更关心,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因为,这些农民虽然是文盲,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

为什么当年,太宗皇帝在听到了‘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两人不能容’的民谣后,马上就封淮南厉王的三子为王?

这是因为,太宗皇帝知道,且不论这个童谣是否是被人故意创造的。

但它能在民间广泛传唱。

这就说明了,老百姓们,对皇家内部的权力倾轧和兄弟残杀的反感和厌恶。

百姓不希望自己的君王,是一个对兄弟都能狠下手来的人。

他们希望看到一位对兄弟亲爱,对百姓仁慈,对大臣宽宏的明君。

太宗于是顺应民心,成为了百姓心里面的那个理想的君王。

于是,他成了圣人。

如今,刘彻也是这样。

老百姓希望他是个什么样子的皇帝,他就会主动向那个方向靠拢。

之前,刘彻每次明诏天下,基本都是在参考了绣衣卫报告的民间情况后,针对性的调整用词,将他自己一步步塑造成了一个爱民如子,天生神圣,受命于天,无所不能的君王。

而这个决策,很明智。

百姓们慢慢的将刘彻与他们理想中的君王形象重叠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要做皇帝》,方便以后阅读我要做皇帝第七百七十节 返航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要做皇帝第七百七十节 返航并对我要做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