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众臣纷纷跪地劝阻。
顺治见众人反应如此激烈,只得暂时按下这个念头,但眼中仍闪烁着不甘的神色。
岳乐于是接着道。
“昨日正黄旗的几名参领前去勘察,就险些被火炮所伤。皇上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顺治眉头微微皱起。
听到岳乐的话,他果然犹豫了。
随侍在侧的太监吴良辅,看到顺治神色犹豫不定。
他顿时觉得是个机会,于是突然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
皇上若欲知江防虚实,奴才愿代皇上一探。奴才定将六座浮桥的方位、守备都查个明白。
这一刻,吴良辅的心跳得厉害。
作为前明宫中的旧人,他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个难得的表现机会。
今年已近五旬的吴良辅,原是崇祯朝司礼监的随堂太监,曾在宫中侍奉过两朝天子。
甲申年李闯破京,他趁乱逃出北京城,后来辗转投效了入关的清军。
凭借着在明宫中历练出的察言观色之能,他很快就在清廷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内心深处,他始终怀着一份不安——毕竟前朝旧人的身份,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此刻他主动请缨,正是想在年轻皇帝面前展现忠诚。
他深知,若能在此等重要军务上立下功劳,必能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顺治打量着这个向来谨慎的老太监,略感意外。
沉吟片刻后,他终于颔首:
也好。你随安亲王同去,务必要看清这六桥的布置,以及明军的防守情况。
奴才领旨。
吴良辅深深一揖,垂下的眼帘掩住了眼中的精光。
他随着岳乐一行人悄悄来到汉水北岸。
为避开明军耳目,他们特意绕道而行,穿过一片茂密的柳树林。
时值深秋,柳叶已大半枯黄,在秋风中簌簌作响。
吴良辅小心翼翼地踩着满地的落叶,生怕发出过大的声响。
他虽然是太监之身,但多年宫廷生活养成的谨慎习惯,使他在这种场合格外警觉。
吴公公请看。
岳乐压低声音,拨开面前的柳枝。
眼前的景象让吴良辅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汉水江面上,一列列木船横列在汉水中间,六座浮桥铺在木船上,如同六条巨龙横跨两岸。
这些浮桥建造得极为考究,以铁索串联舟船,上铺厚实木板,桥面之宽足以容纳四马并行。
最令人心惊的是,每座浮桥两侧都有明军战船巡逻,船上的火炮在秋阳下泛着冷光。
这些浮桥,
岳乐低声解释。
居中两座最为宽阔,专供骑兵驰援。左右各两座稍窄,用于步卒调防。最外侧那座,则是粮草补给专用。
吴良辅凝神细看,果然发现每座浮桥的功能各不相同。
居中浮桥上,正有一队明军骑兵疾驰而过,马蹄声在江面上回荡;
而最外侧的浮桥上,则是运送粮草的民夫推着独轮车,缓缓而行。
明军的防守可谓滴水不漏。
岳乐继续道。
每座桥头都设有炮台,江心还有巡逻船队。”
“前日我军试图偷袭,还未接近浮桥,就遭到火炮轰击,损失了三条船。
吴良辅默默记下这一切,目光在江面上来回巡视。
他注意到明军的巡逻很有规律,每艘巡逻船往返一趟大约需要半炷香的时间。
而且,不同浮桥的守军似乎分属不同的编制,他们的旗号、衣甲都有些微差别。
就在吴良辅凝神观察时,一阵突如其来的炮响打破了江面的平静。
一枚实心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落在他们藏身之处前方仅百余步的江滩上。
实弹的落点顿时激起一片大泥沙。
危险!
岳乐立刻一把拉住吴良辅的衣袖。
吴公公快退,这里已经被明军发现了!
于是众人急忙撤回大营。
吴良辅惊魂未定地向顺治禀报:
皇上,那浮桥果然坚固异常,明军防守极为严密。方才奴才在江边查看时,明军火炮险些就打中我们。
顺治听得眉头深锁,幸好他之前没去。
不然确实挺危险的,
而岳乐也在旁补充了一些说明。
顺治点头道:很好。
他说道。
吴良辅,你今日替朕立了一功,有赏。
吴良辅匍匐在地,深深叩首:
奴才不敢居功,只求为皇上分忧。
吴良辅的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他知道,今天这场冒险,应该值了。
岳乐于是趁机对顺治进言:
皇上,臣已命水师在均州加紧打造战船。待战船一到,便可切断浮桥,分击二城。
顺治闻言,眉头顿时紧锁,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悦:
既然明知围攻襄阳两城,需要水师战船,为何不早做准备?”
“如今围城已近二十日,若是等到伪明援军抵达,岂不是前功尽弃?
岳乐见状,连忙躬身解释:
皇上息怒。其实在大军南下之初,臣早就已经在筹划水师事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