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阴雨总算停了,云层如被天神以巨斧劈开,灰白交杂的裂隙中,几缕惨淡的阳光斜斜刺下,落在紫宸殿前九级丹墀上,映出斑驳的影子,像极了这大胤江山支离破碎的命脉。殿宇巍峨,飞檐如龙爪攫空,琉璃瓦上积着未干的雨水,在微光中泛着冷铁般的青灰色。殿门大开,内里却如深潭幽暗,唯有几盏青铜蟠龙灯在梁间摇曳,火光跳跃,将群臣的影子拉得扭曲而狰狞,仿佛群魔乱舞于朝堂。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木香、陈年龙涎香的沉闷,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那是权力厮杀时悄然渗出的血腥气,藏在龙涎之下,却比刀锋更利。
九龙金漆宝座上,胤帝赵璋歪倚着,脸色蜡黄如秋日枯叶,眼袋浮肿,快垂到下巴了,时不时握拳抵着嘴咳嗽两声,声音沉闷如闷雷滚过地底。他身披明黄龙袍,金线绣成的五爪金龙在黯淡光线下已显斑驳,龙睛所嵌的东珠蒙着薄尘,仿佛也倦了,垂首俯视这满殿争利之徒。他一手搭在扶手,指节泛白,另一手攥着一方绣着云纹的锦帕,每次咳嗽,那帕子便微微颤抖,似在压抑着什么。入冬后这风寒反反复复,把本就上了年纪的皇帝折腾得越发没精神,疑心病也更重了——他不信药石,只信权衡;不信忠臣,只信制衡。他眼窝深陷,瞳孔浑浊,却仍死死盯着殿中群臣,那目光如将熄的炭火,余温里藏着灼人的猜忌,像一头老狼在临终前,仍警惕地审视着围拢的豺狗。
大殿里,关于如何处置南方三州水灾与灾民安置的争论,已如沸水翻腾,唾沫横飞。
“陛下!”户部尚书张启贤一声高喝,声如洪钟,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而落,连铜灯的火苗都晃了三晃。他踏前一步,玉笏高举,声音洪亮如铜钟,却裹着算计的冷意:“这次水灾范围太大,灾民超过十万!依老臣看,该立刻从附近州府的粮仓调粮,按祖制每户每天发半升粟米救急,再让地方官府开粥棚,防止民变!”
他嗓门大,仿佛理直气壮,可那双眯缝眼里闪过的精光,却像夜行鼠类在暗中窥粮,贪婪而谨慎。他身后的二皇子赵钰党羽纷纷颔首,衣袖轻动,似有暗流涌动。连站在末位的一位七品主事,也悄悄将玉笏往袖中藏了藏,生怕被人发现他与张府的书信往来——那玉笏夹层里,还藏着一张未写完的借据。
他话音未落,工部侍郎刘文远便冷笑出列,声音尖利如刀刮青铜,带着几分文人的刻薄与官场的阴狠:“张尚书真是祖制的孝子贤孙!可邻近州府还有多少存粮?能撑到明年夏天吗?粮都调走了,边关将士的军饷、京城百官的俸禄从哪儿出?”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目光如毒蛇般扫过太子阵营:“要我说,该由朝廷统一拨银子,派得力的人去灾区采购粮食统一发放,这才显皇恩浩荡,也能防着地方官捞油水!”
那“得力”二字咬得极重,字字如钉,直直钉向太子赵桓的阵营——众人皆知,所谓“得力”,不过是太子门生的代称。他话音落下,殿角一位太监悄悄记下名字,笔尖在纸上划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毒蛇吐信,又像在为未来的清算列名。
“采购运输得多麻烦?等朝廷的粮食运到,饿殍都该铺满官道了!”礼部侍郎周明安冷冷开口,声音不高,却像冰碴子砸在青石板上,清脆而刺骨。他一袭青紫官袍,袖口绣着暗云纹,站在光影交界处,半张脸藏在阴影里,宛如阴阳两面。他缓缓抬眼,目光如针,直刺太子身侧的王珂:“没听过救荒如救火?祖制再不好也快!至于官吏贪墨……”他轻笑一声,那笑声如寒泉滴石,“要是用人得当监管严,老法子也能救命。要是用人不当……呵呵,再好的法子也是白搭!”
这话如一记耳光,甩在太子脸上,朝堂瞬间一静,连殿角铜壶滴漏的“嗒、嗒”声都清晰可闻,仿佛时间也为之凝滞。
“周侍郎什么意思?难道太子殿下举荐的人都是酒囊饭袋?”太子詹事王珂怒极反笑,脸色铁青,玉笏重重一顿,发出“砰”的一声闷响,震得案上奏折微微颤动,仿佛在为太子党敲响战鼓。他声音拔高,带着威胁:“你今日之言,明日便会上达天庭,你可担得起这后果?”
“下官可没这么说!”周明安轻摇折扇,扇面绘着寒梅,却无半分清雅,反透出冷意,“王少詹事何必急着认领?莫非……心虚?”
龙椅上的胤帝眉头拧成了死结,太阳穴突突直跳,耳边嗡鸣作响,仿佛有无数苍蝇在颅内盘旋。他看着底下这群衣冠楚楚的臣子,唇枪舌剑,实则各怀鬼胎,心中一阵翻江倒海的恶心。他哪能不知道这是两个儿子在借机斗法?什么赈灾策略,不过是权力博弈的遮羞布。张启贤想用老办法稳住基本盘,刘文远要打破常规塞人。至于灾民?倒成了棋盘上的棋子,命如草芥,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
他忽然觉得胸口发闷,喉头一甜,忙用锦帕捂住嘴,那帕子一角,已染上一点暗红,却被他迅速攥紧,藏入袖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