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霜气还未散尽,林薇已踩着露水钻进大棚。
刚跨过门槛就发现不对劲——那些三天前还乖乖贴着地面的黄瓜藤蔓,竟趁着夜色悄悄爬高,细嫩的卷须像无数只小手四处乱抓,有的缠上了相邻的幼苗,有的干脆匍匐在地,叶片互相挤压着发黄。
“这咋得了!”紧随其后的刘婶惊呼着蹲下身,小心翼翼拨开缠绕的藤蔓,“才几天没瞅着,就长疯了!再这么乱缠,结的瓜都得畸形。”
她指尖碰了碰卷须,那嫩绿色的触须立刻像有了生命般缠上她的指尖。
林薇眉心微蹙,昨晚系统提示的“藤蔓管理任务”果然来了。
她蹲下身检查茎秆粗度,大部分已达筷子粗细,正是搭建牵引架的最佳时机。
脑海中机械音适时响起:【检测到藤蔓攀爬需求,建议采用双层菱形网格架:1. 主架用2米长竹竿作人字支撑,间距1.5米;2. 横向每30cm拉一道竹篾编织网;3. 顶部加装三角形防风架,抵御即将到来的寒潮。】
“得赶紧搭架子!”林薇直起身拍掉裤上的泥土,“李二哥,麻烦组织人砍些两年生的毛竹,要直溜无虫眼的;张大爷您经验足,带着大伙削竹篾,宽0.8公分左右,打磨光滑别伤着藤蔓。”
“搭架子还不简单?”李二哥扛着斧头正要往外走,被林薇叫住。
她指着系统面板里的示意图解释:“这次得搭双层的,底下做人字架稳住根基,上面用竹篾编菱形网,既能让藤蔓顺着爬,又能通风透光。”
李二哥挠挠头接过图纸:“这玩意儿看着复杂,比俺们以前搭的单排架费料不少啊。”
“费料但管用。”林薇指着那些乱缠的藤蔓,“你看这卷须长势,普通架子撑不住的。而且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有寒潮,结实点保险。”
众人正忙着准备材料,赵文山背着双手踱了进来,看到堆在地上的竹子冷哼一声:“又在搞新花样?老祖宗种黄瓜都是插单杆,哪用这么折腾?浪费劳力不说,竹篾这么细,风一吹就得塌。”
他晃了晃手里的农书,“你看这上面画的,‘瓜蔓宜疏不宜密,单杆牵引最相宜’。”
林薇正指导张大爷测量竹篾宽度,闻言抬头笑了笑:“赵老师,这是双层结构,底下人字架承重,上面竹篾网透气。您看这卷须密度,单杆根本不够用。”
她指着页面边缘的小字,“您那书里是不是还写着‘遇寒潮需固架’?”
赵文山翻书的手一顿,悻悻地合上书本:“我倒要看看你们这花架子能撑几天。”
嘴上虽硬,脚步却没挪动,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李二哥的动作转。
搭建开始得热火朝天。李二哥带着后生们在苗行间挖坑,每1.5米一个,将削好的竹竿呈60度角交叉埋入地下30公分,夯实后用铁丝在交叉点绑紧,一个个稳固的人字架很快排成长列。
张大爷则领着妇女们坐在棚外编竹篾网,柔韧的竹条在他们手中翻飞,很快织出巴掌大的菱形网格,阳光透过网格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陆衍来得稍晚,肩上扛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
他额角挂着汗珠,把匣子往地上一放打开,里面是十几个打磨光滑的竹制卡扣:“你说的活动卡扣做好了,能调节高度,藤蔓长高了能随时往上挪。”
他拿起一个示板,将竹篾网边缘插入卡扣凹槽,轻轻一旋就固定住了。
“太实用了!”林薇惊喜地接过卡扣,“这样就不用天天绑绳子了。”
她抬头时正对上陆衍含笑的目光,阳光穿过他额前的碎发,在脸颊投下淡淡的阴影,两人都没说话,空气里却飘着淡淡的暖意。
王翠花编着竹篾忽然叹了口气:“前年俺家搭的单杆架,一场大风就吹塌了,刚结的小黄瓜全砸烂了。”她手里的竹条微微颤抖,“那时要是有这么结实的架子就好了。”
“这次保准没事。”林薇拍着她的肩膀 reassurance,“你看这顶部的三角形防风架,能把风分流,再加上通风口的防风帽,就算刮大风也不怕。”
她指着刚加装的三角形支架,竹篾编织的挡风板呈45度角斜插,像给架子戴了顶安全帽。
午后突然起风了,棚膜被吹得哗哗作响。
林薇赶紧爬上梯子检查顶部固定情况,发现竹篾网在风中轻轻晃动却异常稳固。
陆衍在下面扶着梯子,仰头叮嘱:“慢点!风大得很,不行先下来。”
“没事。”林薇调整好最后一个卡扣,刚要下来,系统突然发出急促警报:【紧急预警:24小时内将出现强寒潮,最低温降至-2℃,伴有7级阵风!】她心里一沉,难怪风势这么怪,原来是寒潮前兆。
“大家加快速度!”林薇爬下梯子大声喊道,“寒潮要来了!先加固已搭好的架子,再在南北两侧加缓冲间,门口挂保温帘!”
赵文山在一旁看得真切,见众人忙着加固,忍不住上前搭话:“真要降温?我今早看天还挺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