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禁军指挥使韩立熟读兵书,布起阵来有板有眼。
他把他的进攻范围划成三个区。
前线突击区。
他在沿城墙外100丈处,形成长3里、宽0.3里的长方形区域,土袋队、云梯队、撞车队按高密度多点布局展开,骑兵弧形警戒区长1.5里、宽0.15里;
士兵密度为每九方尺(平方米)1.8人,既保证兵力集中,又避免因器械增多导致的空间拥挤,同时降低被守军炮火(如前膛炮霰弹、轰天炮火药包、抛石机燃烧弹)大面积杀伤的风险。
1.前线突击层(8000人,占比六成一):强化“多点位突破”能力。他本来计划投入重兵主攻那段护城河已被杂牌军的尸体与土袋填成斜坡的城墙,但又担心那里会成为守军火炮重点覆盖的地方,到时死的人更多。
前线突击兵力构成:
步兵(7500人):
土袋填河队(1500人):每2人扛1袋30斤湿泥土袋,共750组,可填充宽十丈、深五丈的护城河,开辟15条通道,覆盖城墙更多薄弱点位;
云梯攀城队(2500人):每10人操控1架云梯,共250架竹制云梯,按“每5丈城墙立1架”的密度部署,可同时从25个点位发起攀城,分散守军防御火力;
云梯攀城队预备队兼弓弩手(2000人):用弓弩掩护云梯攀城队攀城,并随时补充,确保每架云梯保持10人,持续保持攻击力。
撞车攻坚队(1500人):每20人操控1辆包铁撞车,共75辆尖头撞车(前端加装青铜尖刺),除撞击城门、暗门外,专门破坏城墙夯土结构,配合火油船实现破墙+纵火双重打击;
轻骑兵(500人):分为“左翼警戒队”(250人)与“右翼支援队”(250人),左翼负责拦截守军斥候与出城突袭小队,右翼携带备用云梯、绳索,在前线某点突破后立即支援扩大缺口,每个骑兵配备的马弓箭矢40支,增强持续压制能力。
前线突击层空间布局:前线步兵沿城墙外50-120米处列阵,土袋队居前,云梯队与撞车队按云梯1架/5丈、撞车1辆/10丈的密度分布,形成多点开花的突击阵型;骑兵在步兵阵地两侧80丈处展开,弧形警戒范围长1.5里,覆盖更多可能的守军突围方向。
2.中军调度层(3200人,占比两成四)。
中军帐及周边区域长0.8里、宽0.4里,了望台视野覆盖范围3里,可清晰观察城墙内侧守军调动;
士兵密度每九方尺(平方米)0.5人,功能分为指挥区、维修区、预备队区,各区域间用“简易木栏”分隔,避免人员混杂影响指令传递。
中军兵力构成:
将领与亲兵(400人):中军帐护卫范围20丈,设应急指挥岗20人,在都指挥使遇袭时可立即接管指挥,避免中枢瘫痪;
器械支援队(1000人):分为维修组500与补给组500人,维修组携带的木材、铁钉,可同时维修30架云梯、15辆撞车;补给组每两刻向前线运送1500袋土袋、80桶火油,确保前线物资不中断;
侦察与传令兵400人:侦察兵200人,观察城墙内侧守军调动,每刻向中军汇报一次;传令兵200人,按每支部队配5名传令兵的标准分配,确保指令传递延迟不超过60息,设信号兵50人,用“五色旗语”(红=进攻、黄=撤退、蓝=支援、白=警戒、黑=紧急)快速传递简单指令,弥补传令兵往返时间差。
中军空间布局:中军帐设在前线后方100丈处,了望台高4丈;器械维修站2个(中军帐左、右各50米处),分别负责云梯与撞车的维修,减少器械往返运输时间;设应急预备队1400人,在中军帐后方30丈处待命,配备短刀、盾牌与攀爬绳索,可在前线某点受阻时立即投入战斗,增强攻坚韧性。
3.后方保障层1800人(占比一成四)。
重点优化医疗与粮草防护,应对更大规模的伤员救治与物资守护需求。
后勤区域长1.5里、宽0.5里,医帐、粮草马车、火药押运队均在此部署,通道2条(宽2丈,平行分布),分别负责步兵与骑兵的物资供应,避免运输拥堵;
士兵密度每每九方尺(平方米)0.4人,但通过分散布局(灶台、医帐、粮草区间距扩大),保持后勤运转的安全性,巡逻队可快速响应可能的偷袭。
后勤兵力构成:
炊事兵600人,临时灶台18个,每70人1个,除供应粟米粥、干肉外,新增热汤补给(用陶罐盛装,每1个向前线运送一次),提升士兵体力;同时储备5天的粮食,应对可能的长期围城;
医兵与担架队600人:医兵150人,临时医帐2个,分为“重伤帐”与“轻伤帐”,重伤帐配备手术钳、止血钳”等简易外科工具,轻伤帐则快速处理箭伤、擦伤,减少士兵因伤口感染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担架队450人,担架90副,每4人一组,提升转运效率,确保前线伤员1刻内可送达医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