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鹏举一句话回答那个军官揭庆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掷地有声,惊天动地,正是刘邦的前辈陈胜在起事的时候,发动群众的口号。在夏国古代,两千多年来,这句话鼓励了多少有雄心或野心的英雄和枭雄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不计生死的造反事业中去;也鼓励了多少出身低微的人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奋斗,赢得自己人生的圆满和家族的荣誉。
秦末乱世,群雄并起。最开始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斫木为兵,揭竿而起,在秦政府的扑杀下,陈胜吴广起义在历时6个月后失败。但是,从此揭开了,战国六国后代贵族和其它各种势力的反秦大幕。
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在各种势力混战后,以刘邦为首的平民军队汉军战胜了以项羽为首的贵族军队楚军,从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出身的人开创的汉王朝。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是来自刘邦老家丰、沛二县的团队,就是说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们。刘邦的朋友圈里,除了杀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吹丧的周勃,还有县政府主任文书萧何、基层吏员曹参、失业青年韩信都是平头百姓。而刘邦自己也只是一个农村娃出身的基层亭长。
出身低微并不是灾难和世界末日,并不代表人生无望,反倒会激起国人的斗志,历史上一批又一批不肯对命运低头的人们奋起搏杀。任何时代,都有人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士族起源于东汉时期,然而追溯其根源,其萌芽阶段可定位在西汉。
刘邦,被誉为“最杰出的封建皇帝”,在治国政策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刘邦登基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旨在笼络各阶层,力求社会稳定,以巩固其政权。因此,他首先对那些有功之臣,既封王封侯,又赐予土地。由此,一批地主应运而生,而后续的士族实际上一直是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
到了东汉时期,开国皇帝刘秀之所以能够登基,主要得益于众多豪强地主的鼎力支持。因此,他即位之后,开国功臣们自然享有诸多特权。随之而来的是大地主阶层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内部通婚联姻、世代担任官职、彼此庇护,逐渐形成了稳固的士族门阀阶层。
士族(或称世族)、门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名门、高门、贵族、豪门、大地主。而与之相对的阶层则是庶族、寒门、平民。
从这些叫法的字面意思上,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文化层次等等。
所谓人分三六九等,木分松柏杨柳,这是门阀制度的本质。
魏文帝曹丕统治时期,制定了具有法律意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并一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而且成为门阀势力的得力工具。
所以到(西)晋时期,门阀的影响力不断得到巩固和维护,他们日渐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
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差异令人瞠目结舌,其悬殊之大,以至于连皇权也不得不对其礼让三分。齐武帝堪称一代明君,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明之治”的辉煌业绩。然而,即便如此,他的亲信和功臣纪僧想要跻身士族行列却屡屡受挫,连齐武帝也束手无策,足见阶层界限之森严。
然而,物极必反,门阀士族在达到鼎盛之际,也预示着其衰落的脚步已然不远。
历史上我们现在所处得时期是最乱的时代。其原因除了这个时期南北分裂,朝代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士族势力独霸政界,庶族寒门没有出头之日。
更为极端的是,起点高、仕途之路顺畅无阻的士族们,一旦到了高位大多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甚至荒淫无度。
所以,统治者由于治理国家的需要,不得不起用了一些庶族。
南朝士族日益退化,其腐朽无能在侯景之乱中更是暴露无遗,他们自身也在这场暴乱中,受到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对立面的庶族慢慢崛起,建立南陈的陈霸先就是一个例子,家族成员多以务农或小吏为业,社会地位较低。他平叛侯景之乱有功,并且被称为“南朝第一英主”。
这种寒门出身在南朝后期具有代表性——随着士族的腐朽衰落,皇权需要依赖寒门地主和军事将领巩固统治,陈霸先正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
这种从基层起步、依靠军功上位的经历,是典型的寒门武将晋升路径,与高门士族凭借门第直接担任高官形成鲜明对比。
大势不可挡,南方的士族在侯景之乱后走向衰落。然而北方的士族依然强盛,几个豪门家族一直活跃在上层社会,统治国家命脉。
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让那些找不到出路的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庶族出身的一些能人也走上仕途。
最近三百余年的频繁战乱,已将豪门士绅洗刮一遍,将许多根深蒂固的名门望族斩尽杀绝,使士族门阀元气大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