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换作普通人,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和数不胜数的美女,难免会心动不已。若再告知此人,眼前这一切均可随意享用,恐怕其当场便会欣喜若狂,什么王图霸业,相比之下,不如先尽情享受一番再说。
就连刘邦,当时都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何况普通人?
然而,身为“屠夫”的樊哙,在如此关键时刻,却能坚守内心,明确自己真正所需,并为刘邦提供精准的建议。这正是他外表粗犷,实则心思细腻、谋略深沉的体现。
因此,樊哙并非如常人印象中的那般单一,他也有自身独特的闪光点和优势。正如前文所述,在担任屠夫的日子里,他的长处和优点未能得到施展,这才让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个只知道用蛮力的人。然而,当踏上刘邦搭建的舞台后,这些优点得以充分发挥和运用,逐渐成就了樊哙这一人物。樊哙如此,夏侯婴、周勃亦然,更多的如曹参等人,莫不如此。
第二件事。鸿门宴上樊哙舍身救刘邦。
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图谋加害刘邦,遂命项庄借舞剑之机,意图将刘邦击杀于当场。当时,仅有张良陪伴在刘邦身旁,正是张良将险情告知了樊哙。
正值千钧一发之际,得知刘邦身陷险境的樊哙,毅然撞开守卫,径直冲入大营。项羽见状,便赏赐酒肉予樊哙。樊哙更是直言不讳,将项羽斥为不仁不义之徒,令项羽颇感尴尬。毕竟,项羽本就有意除掉刘邦,樊哙此言一出,他心中有所顾忌,愈发不便对刘邦下手。
可以说,为了拯救刘邦,樊哙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刘邦能有此等忠臣辅佐,想不成大事都难。
然而,在这其中,最终促使项羽改变主意的,并非仅仅是樊哙的勇猛,更在于他进入大营后对项羽的一番斥责之词。
他说,沛公先行入定咸阳,驻军霸上,专候大王到来。而大王今日抵达,却听信小人之言,与沛公产生嫌隙,臣恐天下因此离散,心生疑虑大王之威望。
樊哙的意思是,刘邦依约先入咸阳,从道义上讲,他作为汉王并无不妥;同时,他又强调,刘邦在霸上只是静待项羽,最为关键的是,樊哙巧妙地将矛盾归咎于“小人”,指明当前的纷争并非项羽之过,如此既维护了项羽的颜面,又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最后,樊哙站在为项羽考虑的角度,提出若今日杀了刘邦,日后天下人将对项羽失去信任,不愿为他效力。这逻辑是否严密?
确实如此,樊哙的言辞让项羽感到十分舒坦,细思之下,确实颇有道理,因此才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否则,若项羽执意要取刘邦性命,即便是樊哙也难以阻挡。
由此可见,从这一典故中不难发现,“屠夫”樊哙并非仅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他实则拥有独到的见解与智慧,只是在从事杀狗卖肉的营生时,这些才能未曾得以施展。
同样,夏侯婴亦非泛泛之辈,他早年曾担任邮递员,在乡镇间递送信件。由于与刘邦私交甚笃,每逢送信途经刘邦府上,他总会停下脚步,与刘邦共饮几杯。
有一次,夏侯婴与刘邦饮酒时,不知何故,刘邦不慎将夏侯婴弄伤,且伤势为剑伤。在秦朝时期,民间严禁私藏剑器,以防民众谋反。未曾料到,刘邦弄伤夏侯婴之事竟被官府得知。
官府将二人拘捕后,询问事发经过。作为受伤者,夏侯婴理应遭受严刑拷打,然而,无论官府如何施刑,他始终守口如瓶。
最终什么也没问出来,只能将刘邦放走,夏侯婴因此被判刑,坐了几年牢。刘邦深感这位兄弟义薄云天,等于救了自己一命。待到刘邦起义之际,他将一个至关重要的职务交给了夏侯婴,那便是担任刘邦的车夫,为其驾车。
当然了夏侯婴也是一个驾车技术过硬的人,他曾带刘邦几次死里逃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害刘邦。
在刘邦最为困难的时候,若是夏侯婴想要出卖刘邦,去项羽那里博取一个高位,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夏侯婴对刘邦从来没有过二心。
夏侯婴不仅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若非他的举荐,萧何根本无从得知韩信其人,自然也不会再度向刘邦推荐韩信。
此外,夏侯婴还为季布说情,劝刘邦不要将其处死。尽管季布是项羽麾下的大将,但无疑是一位杰出人才。刘邦采纳了夏侯婴的建议,并授予季布官职。出乎意料的是,在吕后执政期间,面对匈奴的挑衅,正是季布挺身而出,为吕后化解了危机,使大汉王朝转危为安。
所以说夏侯婴绝非是等闲之辈。
周勃出身贫寒,早年以织薄曲为业,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他是刘邦帐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从刘邦登基后的封赏即可窥见一斑。
刘邦称帝后,赏赐曹参一万多户食邑,位居第一。周勃则获封八千多户,排名第二,即便是功劳卓着的萧何,食邑也排在周勃之后。
周勃不仅武艺超群,且文才兼备。在刘邦去世后,尤其是汉文帝执政期间,他还担任了大汉的宰相。在刘邦所有功臣中,周勃是寿命最长的一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