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手术室里,充斥着新旧观念碰撞的火花,而钟鹏举静静伫立其中。
此时所有医师已经闻讯赶来,五六百人济济一堂。
“历代医家皆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悟医道,哪有靠这般离经叛道的法子!”有些新来的医师这样想。
《黄帝内经》实际是后人托黄帝之名而作,是先秦至西汉时期多位医家集体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炼。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伤寒杂病论》系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这部传世巨着。该书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书中以六经辨证为基础论述伤寒病,以脏腑辨证等论述内伤杂病,详细探讨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及预后,构建了完整的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历代医家皆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悟医道。
现在钟鹏举一下子要推出三十种(本)教材(着作),简直就是浩如烟海,光听那名字就玄之又玄,听他这么说,几乎每一种都是前无古人提及的大学问,每一种都是可以开宗立派的大理论。
单单一本《伤寒杂病论》就足以令张仲景称圣,这世间岂有胜黄帝与“医圣”者乎?
众医师一时无语。
如果成功的话,那他钟鹏举是什么人?
钟鹏举立在中央,沾着血渍的白大褂在穿堂风里猎猎作响,仿佛一面宣告变革的旗帜。他的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因疑虑而紧锁的眉头,声音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诸位,我所编写的教材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皆是我多年从医经验与新医学理论的结晶!”
钟鹏举接着又进一步说明:“我的教材,其实大部分就是我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但并没有抛弃传统医学(中医),而是把传统医学与我的新医(西医)相结合,把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把它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内容更加丰富,对病理的认识更加深化,治疗的药方更加齐全,把它提到新的高度。
目前我们主要的精力还是集中在传统医学上,尽量吸收一些新医的理论和方法。关于新医的发展主要是受限于目前检查手段和药物,这要等日后科技的发展才能逐步解决。
说具体一点。
一在理论体系方面。
1深化和细化经典理论:在《黄帝内经》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基础理论框架上,不断丰富和深化,阐述命门学说的,提出“命门为君主”的观点,丰富了传统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根本动力的认识。
2发展新的学术理论: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结合临床经验与古代医学理论,张仲景着成《伤寒杂病论》。此书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为外感病的诊治提供了规范,也奠定了伤寒学说的理论基础。
我教材中的伤寒学说以六经辨证为核心,重视外感病的辨治,其理论与方法将对后世临床影响深远,不仅用于外感热病,在杂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教材中提出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充足,人体才能健康无病;若脾胃受损,元气不足,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上,主张“甘温除热”,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经典方剂,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补益脾胃元气为主,纠正了滥用苦寒攻下之弊。脾胃学派的理论,将为传统医学内伤杂病的辨治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传统医学临床中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教材中提出滋阴学说。认为人体的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是有余的,而阴精则相对不足,且人体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阴精不断被消耗,再加上外界环境、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更易导致阴精亏损。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强调保护阴精的重要性,反对滥用温燥药物。创立了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方剂,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证。
滋阴学说的理论丰富了传统医学对人体阴阳平衡的认识,j将为后世治疗阴虚内热等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对传统医学中养生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提出温病学说,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新的辨证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传统医学对外感温热病的认识和辨证体系。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用以阐明温热病的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论治方法;
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以三焦为纲,将温病分为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温病学说的出现,将会丰富传统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与治疗手段,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