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齿轮时,由于当时冶炼技术的局限,齿轮的硬度与耐磨性始终无法达标。虽然钟华昌等在做农具和建造军舰时都有了制造齿轮和变速箱等经验。
钟鹏举并未气馁,他一头扎进各种试验之中,同时大胆尝试在钢铁中融入不同比例的锡和铜。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反复试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齿轮,为竹子粉碎机的顺利组装提供了关键零部件。
造纸机械的另一核心部件——抄纸器,同样凝聚着钟鹏举的智慧与心血。借鉴现代造纸机的原理,设计一种连续抄纸的装置,实现纸张的连续生产
他设计的新型抄纸器,采用无端网带或圆筒网作为载体,能够将纸浆均匀地铺洒在竹帘之上,极大地提升了纸张的平整度与质量。然后通过压榨、干燥等工序连续生产出纸张,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制造抄纸器,钟鹏举需要一种特殊的细网,这张网既要能让水顺畅透过,又要稳稳留住纸浆纤维。他尝试了多种材料,从普通的织物到各类金属丝,均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他最终发现,用蚕丝和细竹丝交织编织而成的网,效果堪称完美。于是,他迅速雇佣当地技艺精湛的织工,依照他的设计要求,精心编织这种特殊的网,为抄纸器的成功打造扫除了障碍。
在成功攻克技术与机械难题后,钟鹏举又遭遇了人力棘手难题。建立造纸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一方面从冶炼工场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另一方面在当地广泛招募农民和手工艺人。
为了让这些新入职的工人迅速掌握全新的造纸技术,钟鹏举亲自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耐心细致地为工人们讲解造纸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他还精心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把控到成品检验,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与规范,确保工厂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
工厂的选址同样颇费周折。钟鹏举深知,理想的厂址需要同时满足靠近水源、竹林,且交通便利这几个关键条件。
他沿着流经钟家村那条的河流往下游方向寻找,他经过一番艰苦寻觅,终于觅得一块绝佳之地。
这里河水清澈、水源充沛,周边大片的竹林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而且一条官道从旁经过,并且也可以接上造船厂和冶炼工场的码头。无论是原材料的运输,还是成品纸张的销售,都极为便利。
造纸工厂建成后,便迎来了紧张的试生产阶段。钟鹏举带领林积容等将精力主要投入到高级优质纸的制作工艺探索中。他深知,要制造出顶级的纸张,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是竹子的精选与预处理。
钟鹏举要求工人从竹林中挑选出最为粗壮、生长年限在三年左右的竹子。这些竹子被砍伐后,迅速运至工厂,进行初次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与杂质。
随后,竹子被截断成合适的长度,放入钟鹏举特制的溶液中浸泡。这种溶液由多种化学物质调配而成,不仅能够加速竹子的分解,还能有效去除竹子中的木质素等杂质,为后续工序奠定良好基础。
浸泡时间严格控制在七天,期间需定时搅拌,确保竹子浸泡均匀。
浸泡完成后,竹子进入蒸煮环节。
钟鹏举专门设计了一种大型蒸煮锅,以木材为燃料,能够精准控制蒸煮温度与时间。竹子在蒸煮锅中经过高温蒸煮,进一步分解成纤维状物质。蒸煮时间长达两天两夜,期间温度需保持在120℃左右。
蒸煮完成后,将竹子纤维捞出,放入清水中进行反复冲洗,直至洗净残留的化学溶液与杂质。
接下来是打浆工序。
钟鹏举设计的竹子粉碎机在此发挥关键作用。
洗净的竹子纤维被送入粉碎机,在水力驱动下,通过高速旋转的齿轮将纤维进一步粉碎细化。为了确保纤维的细腻度与均匀度,粉碎机内部的齿轮经过特殊设计,齿距与齿形都经过反复优化。
粉碎后的纤维浆料被输送至打浆池中,加入适量的水,利用机械搅拌装置进行充分搅拌,使纤维相互交织、分散,形成均匀的纸浆悬浮液。
在打浆机中设置搅拌桨和循环管道,使纸浆在打浆过程中能够充分混合和循环,避免局部过度打浆或打浆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纸浆的质量。
再采用更环保、高效的漂白方法。比如,尝试使用过氧化氢等温和的氧化剂进行漂白,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同时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也可以探索用氧化镁取代烧碱用于纸浆漂白,降低化学需氧量和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含铁量过高导致的纸张发黄问题。
在抄纸环节,钟鹏举设计的新型抄纸器大显身手。
抄纸器配备了用蚕丝和细竹丝编织而成的特殊网帘,能够精准控制纸浆的铺设厚度与均匀度。工人将纸浆悬浮液均匀地倾倒在抄纸器的网帘上,通过机械振动装置,使纸浆中的水分迅速透过网帘排出,纤维则均匀地留在网帘上,初步形成纸张的雏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