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昌望着失态的钟鹏举,不明所以。
不过当他拿着第三面琉璃镜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真神奇!见鬼了!
此刻,挺着一双大长腿的小姑娘林积容正在造纸厂忙。
她现在担子越来越重,钟鹏举给她很多任务去跟进。忙得她每天不再送饭菜给他了,让那个青衣公子有了可乘之机。
当她看到像小孩一样的钟鹏举朝她扑过来时,心头暗喜:这个阿仔兄这段时间冷落自己一个多月了,今日特别想自己啦。
当钟鹏举小心翼翼地捧着光滑的琉璃镜递来时,她的睫毛猛地颤动,仿佛受惊的雀鸟。镜面清晰地倒映出她沾着细汗的鬓角,自己娇嫩的面容在光线下竟变得清晰柔和,像是被月光抚过的溪流。
“这……这是魔镜?”她踉跄后退,撞翻了身后的竹编簸箕。竹丝纤维片簌簌滚落,却无人在意。
她指尖试探着触碰冰凉的镜面,倒影中的自己也伸出手来,指尖相触的瞬间,少女突然捂住嘴,指缝间溢出压抑的呜咽。
她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自己——眉眼弯弯像村口的月牙泉,娇嫩透明的脸颊泛着健康的红晕,灵动的大眼睛水汪汪的,连额头的小绒毛都纤毫毕现。
原来自己是“这样”的,林积容也不由得痴了。
当小姑娘在沉浸中回过神来,看到钟鹏举呆呆地望着自己,她面一红,娇羞地转过头去。
这个“高二学生”出落得越发标致了,短短几个月就拔高了不少,一双匀称紧实的大长腿令钟鹏举刮目相看。钟鹏举心想:可能这段时间生活好了,营养改善了,小姑娘发育得快呀。
青衣公子却截然不同。
他正在和杨溥接待一个尊贵的客人。他优雅地接过镜子,但下一刻,琥珀色的瞳孔骤然收缩,手中的折扇“当啷”坠地。
镜中那张粉雕玉琢的面容,此刻竟褪去了朦胧,清雅脱俗——钟鹏举紧紧地盯着青衣公子的脸。青衣公子面色一红,作势要把镜子塞回给钟鹏举。
“你从何处得来这妖物?”杨璧攥着镜子的指节发白,镜中晃动的倒影与现实中的她面面相觑。她突然转过身,发间珍珠流苏撞出清脆声响。
一面琉璃镜泛着冷光。那位客人接过来摩挲着镜缘,清澈的眼珠突然亮起,仿佛看见大漠深处埋藏的金矿。
钟鹏举认出了他,他就是那位被他医好的那位得了肠梗阻的商人。
“这物件若运到波斯,可比丝绸瓷器更值钱!如卖给本土贵族,可顶百金(十两白银)!”他的毡靴重重碾过地面,“钟医师开个价,我愿用一百两换三面镜子,再包下你半年的出货。”
四公子杨溥也是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像看一个怪物一样看着钟鹏举。
他和六妹都是钟鹏举的崇拜者。
他们挣破京都的牢笼就是想来投靠钟鹏举的。
玻璃镜子是在13世纪末,意大利的玻璃工匠在玻璃上镀上一层金属锡,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玻璃镜子。在此之前,古代欧洲和西亚主要使用铜镜等,虽然也有一些关于玻璃制品的记载,但并没有出现成熟的玻璃镜子制造技术。
夏国出现玻璃镜子的时间较晚,是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玻璃镜子逐渐传入夏国。在此之前,夏国主要使用铜镜作为照容工具。不过,夏国古代也有一些关于玻璃制品的记载,但大多是作为珍贵的工艺品或外来物品,并未形成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玻璃镜子的局面。
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水银玻璃镜子被作为进献礼物送给皇帝。当时,西方的玻璃镜子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意大利等地是玻璃制造的中心。传教士带来的玻璃镜子因其清晰的映照效果和精美的外观,受到了夏国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夏国本土不能生产,玻璃镜在当时还属于珍贵物品,未能广泛流传。
明朝时期,玻璃镜子刚传入夏国时,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主要供宫廷皇族和达官贵人使用,在民间流通量极少。只有少数富商或贵族家庭能通过购买或馈赠获得玻璃镜子,将其视为珍贵物品,用于装饰厅堂或卧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国的工匠们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方的玻璃镜子制作技术,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各种式样的玻璃镜也逐渐普及到民。到了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镜子在民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铜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照容工具。这一时期,中国的玻璃镜子制作不仅在技术上逐渐成熟,在设计和装饰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镜子产品。
钟鹏举听了不置可否。
他说正常来说,按西亚现在的技术,西亚也要四百年后才研制出镜子,本土的话恐怕要等到六七百年后才能用琉璃镜取代铜镜。
钟鹏举不仅看重琉璃镜在生活上的价值,但他更看重的是它们在科技领域的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