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日
钟鹏举在常规的训练结束后,带上为自己打造的攻击武器、防身暗器和软甲开始进行专项训练,一起训练的还有两个“死党”钟剑平、钟飞国和族兵。
族兵则加上马术和射术的个人专项强化训练。
由于钟鹏举公开了自己掌握先进的冶炼技术、兵器制造技术和纺织业技术。他担心自己一旦名声在外,以前的敌人或当下妒忌自己的人很快就会对自己不利,况且自己对原主以前的经历并没有掌握,特别是原主当兵和讨伐土匪被俘这一段经历,从而分不清敌我,敌人在暗处,自己处于明处。
还有自己连续捅了两个马蜂窝,特别是那帮马匪,吃亏的人肯定会回来找自己算账的。
藏在黑暗中的未知的敌人最可怕。
所以钟鹏举随身都会穿着一副软甲,软甲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远程弓弩偷袭的伤害和降低近程刀剑袭击所造成的伤害。
族兵经过上次战斗的洗礼,虽然有点上路了,但一旦与强悍的马匪或正规军面对面硬刚,即使有坚不可摧的精钢明光铠和无坚不摧的锋利的刀枪,也肯定不是敌人的对手,毕竟族兵不是职业军人,历练少,训练水平低,战斗力不强。上次打败马匪,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箭做得好,埋伏得好,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族兵的技战术训练强度也要上去了。
还有那个造船计划,也要亲自督促落实。
除了灌溉工具,钟鹏举另一个着力点便是改造犁。四天前他就已经把图纸和资料分发到工场开始研制。
夏国历朝历代对农业都非常重视,从有记载的商周开始,人们就深切的明白一个道理,农业盛则国家强。粮食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要,重要到假如能有十几年风调雨顺,加上一个开明的皇帝,就能造出一个盛世来。而一旦连着几年出现天灾,粮食没有收成的话,是有可能激起变乱的。
农业想要发展,就需要一些工具去作业。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发明出了很多用来劳作的工具,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工具。
有了犁,人们可以更容易的翻地,可以更容易的耕种。但受到一些时代的局限性,人们并不能造出更发达的犁来耕作。所以,犁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夏国历史进步史,同时也是夏国农业发展史。
所以除了灌溉工具,钟鹏举另一个着力点便是改造犁以提高生产效率,把犁改造成为既坚固耐用,又轻便灵活的钢犁。
钟鹏举出身于三代务农家庭,对自己家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使用的曲辕犁是很熟悉的。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是华夏唐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它的出现是古代夏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夏国古代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农学着作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
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应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曲辕犁的发明,使夏国耕犁基本定型,在夏国犁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着名文学家陆龟蒙所着的《耒耜经》中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由铁质的犁鑱、犁壁和木质犁铧、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
钟鹏举的印象中,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
曲辕犁历经夏国宋、元、明、清各代,乃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千余年来,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