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作品: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作者:菲菲尔|分类:历史|更新:2025-11-26 05:00:30|字数:7410字

变法启动时,坐在咸阳宫深处的,是秦孝公。陈渡掀开历史的新页。

中文简体字

此时,距秦穆公缔造的春秋五霸盛世已过去近三百年。

自穆公逝后,秦国日渐衰微,经三百年积弱,竟沦为战国七雄之末。

秦孝公遂颁布求贤令:【凡能献奇策使秦国强大者,必授 ** ,共享疆土】

这表明孝公虽有改革之心,却苦于不得其法。

恰逢商鞅携李悝《法经》入秦,开启轰轰烈烈的变法。

最终弱秦竟能横扫六合,开创大一统王朝。

这固然得益于秦国连续六代明君坚守变法。

但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审视,诸位认为秦灭六国的根本原因何在?

陈渡话音刚落,诸葛亮立即应答:

秦国贵族势力薄弱且支持变革,使商鞅变法阻力最小。

反观楚魏韩等国,贵族盘根错节阻挠新政,纵有变法亦不彻底。

秦孝公薨后,惠文王继志不改;而他国皆人亡政息。

这再次印证弱国逆袭的规律——改革的后发优势在秦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对商鞅变法的熟稔令人惊叹。

确然。陈渡颔首,继而阐述:

但秦以弱胜强,与周替商、五霸更周有本质区别。

通过此差异,我们将看到:上层建筑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的改良又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

陈渡转向曹昂笑问:子修,试述生产力三要素与生产关系三要义,不可查阅。

曹昂沉吟答:

生产力含劳力、土地、工具;

生产关系则包括:

一、土地粮种器具等生产资料归属;

二、劳作者与生产资料持有者的地位关系;

三、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

陈渡满意点头。此次授课首要目的,正是为培养未来君主奠定施政理论基础。

若无理论支撑,即便受过士人教育的储君,终难践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执政真谛。

5〇9

个人行事皆遵循内心认知,当现实与理念相悖,便易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若将此类认知冲突放大至治国理政层面,则表现为政策断层与不可持续。此即阿美利卡与诸国拉开差距的核心所在。

真理方能铸就不可撼动的信念。

陈渡发问:请诸位思考:缘何秦穆公能成就霸业,其身后三百载,秦却沦为七雄末流?

当从农耕之力解析。他补充道。

堂下静默。彼时的韩魏可肆意侵辱秦国,连河西要地亦被魏国强占二百六十春秋——这片紧邻咸阳的失地,竟成秦人心中永痛。列国皆视秦为楚之附庸,嗤其羸弱。

曹昂提笔疾书,将农耕要素逐条罗列。诸葛亮与王粲亦展卷注解。

半晌,曹昂出列:学生试解。

陈渡颔首。

农耕之力有三:人口、田地、器具。秦据陇山地瘠民寡,穆公称霸全仗率先以铁器牛耕拉开差距。曹昂指向简牍,待列国皆用铁器,秦地少人稀之弊便再难遮掩。

三百年间秦力实则增长,然他国增速更快。此消彼长,终成颓势。

陈渡目露赞许。人口、土地、器具如同叠乘之数。铁器优势曾短暂抵消秦之短板,初时两劣一优反成增速奇效。

当各国生产工具水平趋于接近时,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的乘积优势便逐渐丧失,导致国力增长速率相对滞后。

陈渡循循善诱道:

秦地为何不扩大铁制农具的规模?

倘若能大幅提升铁农具产量,应当可以缩小生产力差距,维持更快的国力增长速度。

曹昂与诸葛亮等人闻言俱是一怔。

此问确实切中要害——既然铁农具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若能突破产量限制,自然可保持国力增长优势。

曹操未容众人细想,当即指出关键:

七雄境内皆有矿脉,且矿工采掘效率不相上下。

制约各国铁矿产量的并非矿藏储量,而是采矿人手。因此人口大国总能开采更多矿石,制造更多铁农具。

可叹秦国受制于人口劣势,采矿业规模始终难以扩大,最终在铁农具数量上被别国反超。

这般恶性循环之下,秦国粮食产量递减,人口规模萎缩......曹操说到此处,不由紧锁眉头。

原来是陷入此等困局,难怪国势日颓......

作为春秋战国的研究者,曹操对此段历史本是如数家珍。

往昔他只道是秦国君主才能代代递减所致。

此刻方才顿悟其中关窍——

生产力发展对国运兴衰竟有如此决定性的影响。

但转念之间,新的困惑又涌上心头。

提升生产力看似简单,具体实施却困难重重。

影响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力、耕地、农具——

理论上可以通过增殖人口、开垦荒地、改良工具来实现。

然而对当下的青州而言,这些传统手段皆难奏效。

增殖人口需数十年之功,届时自己早已垂垂老矣。

开垦荒地更是无谓——青州沃野尚有余裕,何须垦荒?

推广铁制农具虽好,可铁矿资源从何而来?

种种发展手段皆受制于资源瓶颈:人力、时间、矿产,处处掣肘。

如此看来,青州要快速积累国力,关键不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而在于如何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

正如陈渡所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一切制度变革的本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主公英明,秦国确实曾深陷此等困局。陈渡颔首道。

而商君变法,正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当下我们清楚,秦国在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力规模、耕地总量、生产工具水平等方面,均已全面落后于其他诸侯国。

然而商鞅仅用五年光景,就使秦国国力突飞猛进。

《史记》记载:【五年之间,秦国富强,周天子赐祭肉于孝公,列国皆来朝贺】

短短五年,秦孝公便得以一雪前耻。

周王室正式承认秦国的强盛,特赐祭祀用的胙肉。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国:一代谋圣陈渡》,方便以后阅读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第77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第77章并对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