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局面,辛评不信曹操会无计可施。
曹操笑问:若言无计,先生必不信。
若言有计,先生又有何高见?
人言曹公多疑善变,果不虚传。辛评道,
若无计则罢。若有计……曹公已存吞并河北之心,邺城将无宁日,袁公恐非敌手。
曹操笑而不语,静待下文。
辛评续道:
若欲放大公子归去与三公子相争,曹公当为其培植羽翼。
郭图已死,汪昭等人难返冀州。大公子还有何人可依?
曹操眯眼道:恐怕唯先生耳。
先生不愿辅佐于我,实乃憾事。
辛评愧然垂首:
忠臣不事二主,辜负曹公厚爱。
为报曹公不杀之恩,辛评愿助大公子争位,恳请应允。
曹操冷笑凝视。
既知我意,岂能再让先生涉险?
“曹某虽无大能,却绝不会寒了将士们的忠心,更不会让投奔鄄城的贤士谋臣置身险地!”
“先生且先随我前往鄄城,至于你的家眷,我自会向袁本初讨回。”
无论辛评此刻作何感想。
曹操直接下令将辛评押下,并吩咐左右严加看守。
待众人退下后,戏志才上前道:“方才真怕主公会应允辛评,放他随袁谭回去!”
曹操冷笑道:“我又不糊涂,岂会受他蒙骗?”
“好不容易擒获袁本初的一名谋士,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何况他已识破我的意图,更不可能放他回去。”
“最关键的是,我放袁谭回去,只为暂时麻痹袁绍,缓和双方矛盾,让他继续与公孙瓒缠斗,而非坐等他们兄弟相争趁虚而入!”
历史上,他确实借此分化了袁氏三兄弟。
但如今,曹操有十足把握正面击败袁绍,根本不必浪费时间与这些小辈周旋。
所以辛评的说辞,对他毫无价值。
若人才不能为己所用,也绝不可资敌。
辛评想走?痴心妄想。
……
视线转向太史慈部!
他独自率军从高唐一路攻至平原城下!
守将岑璧紧闭城门,一面死守,一面分别向邺城和袁谭处求援。
太史慈见挑衅无果,便分兵攻打周边县城,意图孤立平原,切断其与冀州的联系。
数日后深夜!
曹军大营外突然杀声震天,火把如潮水般亮起。
岑璧闻讯冲上城楼喝问:“曹营为何大乱?”
士兵们纷纷摇头。
正疑惑间,城下忽有一支军队接近。
“岑将军!我是汪昭!”
岑璧听出故友声音,急忙制止守军放箭。
待对方靠近火把照明,果然见到汪昭焦急的面容。
“汪兄怎会在此?”
汪昭急道:“不是你向大公子求援吗?大公子亲率精锐回援,正在突袭曹营!特命我来通知你速速出兵合围太史慈!”
汪昭高声喝道:全军听令,随我前去接应大公子!
岑璧望见汪昭率领人马匆匆调转方向。
当即下令:全军出城支援大公子,合击曹军太史慈部!
听闻袁谭已率部返回,曹营必然大乱,正是立功良机。
岑璧怎甘心错失战机。
他全然不知汪昭已暗中投敌,更不知袁谭已被生擒。
也未察觉汪昭等人实为诈城,竟布下如此精妙的陷阱。
于是率领城中主力直奔曹营而去。
待岑璧率部抵达,却不见袁谭踪影,连冀州兵马都销声匿迹。
只见太史慈正与汪昭等人假意交战。
汪昭逆贼!岑璧惊觉中计,急令撤军。
太史慈纵马大喝:休想脱身!
单枪匹马直取岑璧,杀入冀州军阵。
潜伏四野的曹军伏兵同时杀出。
嚓嚓......
岑璧仓皇突围,身后亲卫接连被太史慈挑 ** 下。
纳命来!
岑璧突感背后杀气逼近,急忙俯身挥刀格挡。
太史慈冷笑间长枪突刺,仅一合便将岑璧刺于马下。
主将已诛,降者不杀!
太史慈提着头颅厉声大喝。
冀州士卒见状胆裂,纷纷弃械请降。
少数残兵突破重围逃向平原城。
临近城门时,忽见城头旗帜骤变,箭如雨下。
朱灵在此!平原已归鄄城所有,速速归降!
前有坚城易主,后有追兵逼近。
这些残兵败将走投无路,最终全部缴械投降。
......
河间郡。
急报!曹军主力自济北出击,已攻入济南与平原!
岑璧将军急遣信使赴邺城求援,请主公速断!
邺城转来的战报呈至袁绍案前。
袁绍与众谋士闻讯色变,半晌无言。
待回过神来厉声喝问:
此言当真?
曹操竟敢进犯青州?
袁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审配、逢纪等人同样震惊不已。
曹操不是西征凉州叛军去了?怎会突然现身东线?
袁绍夺过军报细看。
顿时面色铁青怒不可遏:
奸诈曹贼!竟将我等欺瞒至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