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仁政与功利的抉择

作品: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作者:不安好心的雪云|分类:历史|更新:2025-11-24 21:11:30|字数:5566字

靖难八年的春天,长安城柳絮纷飞,未央宫内却笼罩着一层焦灼的气息。

驰道工程的进度、水利设施的兴修、屯田垦荒的规模……每一项都如同巨大的磨盘,消耗着帝国刚刚普查出的七千万子民中宝贵的壮劳力。

大司农桑弘羊的眉头越锁越紧,每日呈上的奏报都写着同一个难题——人力匮乏!

这一日,朝堂之上,关于如何解决人力困境的争论,终于触及了一个敏感而危险的议题。

一位来自边郡、以务实着称的御史大夫出列,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冷酷:

“陛下!臣有本奏!今驰道万里,水利千渠,屯田万顷,皆需海量人力!然我大汉虽人口繁盛,然壮丁需戍边、屯田、漕运、服役,分身乏术!民间亦需劳力耕作,以养家糊口!长此以往,工程迟滞,国策难行!”

“臣观前朝旧制,及四方蛮夷习俗,多有蓄奴之风!奴隶者,无户籍,无赋役,唯主人驱使!其力可用,其命可轻!”

“故!臣斗胆建言——请陛下恩准,放开奴隶之制! 允民间豪强、商贾,乃至官府,组织私人武装,深入四境之外——如羌地、南越丛林、西南夷、乃至西域边缘小部,掳掠蛮夷为奴! 以其劳力,充我工程之需!如此,既可解燃眉之急,又不伤我大汉根本之民!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支持者多为部分边将、急于求成之臣还有部分豪强代言人,他们 纷纷附和。

“此议甚善!蛮夷不服王化,掳之为奴,乃天经地义!”

“昔日秦征百越,汉伐匈奴,亦多有俘获为奴者!古已有之!”

“与其空耗国力,不如驱蛮夷之力为我所用!速成伟业!”

反对者则是以儒臣、仁厚之吏为主,听到这些他们 则义愤填膺。

“荒谬!此乃取乱之道!掳掠生民为奴,与禽兽何异?!”

“仁者爱人!陛下以仁德治天下,岂可行此暴虐之事?!”

“此令若开,豪强必借机坐大,私兵横行,边境永无宁日!掳掠必引发蛮夷疯狂报复,烽火连绵,岂是长治久安之策?!”

“奴隶心怀怨恨,岂肯尽力?动辄逃亡、反抗,管理之耗费,恐远超其利!”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支持者强调“效率”与“速成”,反对者则高举“仁政”与“长远”。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上沉默不语的靖难帝刘据身上。

刘据端坐龙椅,面色沉静如水,无人能窥见他内心的波澜。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玉圭,目光扫过群情激奋的臣子,最终落在那位提出“掳掠为奴”之议的御史大夫身上。

他心中,正经历着一场风暴:

人力短缺,确是燃眉之急。若能驱使大量奴隶投入工程,驰道、水利的进度必将大大加快!这诱惑,对一个渴望尽快夯实帝国根基的帝王而言,不可谓不大。

秦朝严刑峻法,役使民力如牛马,终致二世而亡!汉初虽承秦制,亦有官奴私奴,然其弊病丛生——效率低下、反抗不断、道德沦丧!更遑论,公然掳掠外族为奴,必将引发无休止的边境战争和仇恨!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他登基以来一直秉持的信念。

巫蛊之祸的惨痛,让他深知苛政猛于虎!若为一时之利,重启奴隶制,行掳掠之事,那他与祖父武帝后期穷兵黩武、耗尽民力之举,又有何区别?

他追求的“长治久安”,岂能建立在累累白骨和血泪之上?

大汉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以礼化夷!若行此等强盗行径,与匈奴、羌胡何异?何以号令西域诸国?何以彰显华夏文明?帝国的尊严与威信,将荡然无存!

允许私人武装掳掠?此乃饮鸩止渴!豪强本就蓄养部曲,若再赋予其合法掳掠之权,其势力将如虎添翼,难以遏制!

地方割据,指日可待!此议,实乃动摇国本之毒计!

殿内的争吵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刘据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走到殿前,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那目光沉静而威严,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穿透力。

“诸卿……”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方才所议‘掳掠外族为奴’之策……”刘据顿了顿,目光如电,直视那位御史大夫,“此议,断不可行!”

四字出口,掷地有声!反对者面露欣慰,支持者则脸色一白。

刘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凛然正气:

“朕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乃圣贤之训!治国之道,首在安民!安我华夏之民,亦当怀柔远人!”

“掳掠生民,驱之为奴!此乃禽兽之行,非仁者所为!更非我堂堂大汉天朝应有之气度!”

“尔等只道奴隶之力可用,可曾想过?!”

“被掳者,亦有父母妻儿!骨肉分离,血泪斑斑!此恨此仇,滔天难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方便以后阅读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第236章 仁政与功利的抉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第236章 仁政与功利的抉择并对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