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第三十七天,城市恢复了平静的呼吸。
但苏倾月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她坐在星燧基金会顶层会议室,窗外是晨光初透的京城天际线。
手中平板显示着五哥苏景行刚传来的加密文件——七名嫌疑人已正式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案件编号“归途01”。
本该松一口气的时刻,手机却在下一秒震动。
【证人有变。】
四个字,如冰锥刺入骨髓。
三分钟后,苏景行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低沉压抑:“两个关键证人,昨晚被送进安宁医院,做了紧急精神鉴定。”他顿了顿,语气陡然森冷,“诊断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暂时不具备作证能力。”
苏倾月指尖微凝,眸光一沉。
这不是意外,是精准打击。
她迅速调出那两名证人的背景资料——一位是当年妇幼保健院夜班护士长,亲眼目睹过新生儿调包流程;另一位则是民政系统退休档案员,掌握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地出生证明的原始登记缺失记录。
两人皆为证据链中不可替代的“活口”。
“主诊医生是谁?”她问。
“陈志安。”苏景行咬牙,“原司法厅法医顾问组成员,十年前因涉及非法亲子鉴定案被除名,表面退休,实际上一直暗中为地下黑市提供‘合规背书’。”
苏倾月眼神骤冷。
来了。
这张网终于动了。
他们不敢正面对抗法律程序,便从司法体系最脆弱的一环下手——证人资格。
一旦两位核心证人被认定“无法作证”,整个案件将陷入“仅有物证、无人指证”的僵局。
而那些早已编织三十年的利益链条,便会借着“证据不足”的缝隙悄然脱身。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玻璃映出她的身影,素色套装,发丝挽起,眉眼沉静如水,可眼底却翻涌着风暴。
不能硬闯。
现在每一步都必须踩在规则之上,而非之外。
她拨通电话,声音清冷:“阿阮,我要你手里的东西——三叔公二十年来通过外围企业向省外输送资金的手绘路线图,还有那本用朱砂批注过的老账簿。”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传来一声轻叹:“小姐,这些东西……动了就是撕破脸。”
“我已经没打算留脸了。”苏倾月淡淡道,“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无DNA亦可定罪’。”
三天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由星燧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三所高校法学院共同发起的“错婴权益公益诉讼模拟庭”正式开庭。
百余名青年法官、检察官、法学教授列席旁听,现场座无虚席。
直播信号同步推送至全国各级法院培训平台。
苏倾月一身藏青色职业套装,站在原告席上,未带律师证,却自带威仪。
“本案不依赖直接DNA比对。”她开口,声线平稳有力,“我们将通过时间轨迹交叉分析、资金流向倒推、职务行为异常性评估,以及证人间信息互证模型,构建一个完整闭环的间接证据体系。”
大屏幕亮起。
第一幕:阿阮颤抖却精准的手绘地图徐徐展开——一条条红笔标注的资金路径,从苏家外围产业公司出发,经七家中转空壳企业,最终流入跨省私立妇产医院账户。
每一站的时间节点,与当年新生儿错位案发时间严丝合缝。
第二幕:账簿扫描件逐页翻动。
同一笔款项,在不同公司报表中出现截然不同的用途描述——一笔“设备采购款”,在A公司记为医疗器械,在B公司却被列为‘专家咨询费’。
笔迹鉴定报告同步弹出:出自同一人之手,即已落网的民政办主任。
第三幕:通讯数据图谱浮现。
即便没有通话内容,仅凭基站定位与联络频率热力图,也能清晰勾勒出七名嫌疑人之间长达十余年的隐秘协作网络。
“各位请看,”苏倾月指向最后一张合成图,“当一个人反复在凌晨两点出现在某妇产医院行政楼,且其亲属在同一时段办理多起异地出生登记变更手续——这难道只是巧合?”
全场寂静。
有人低头快速记录,有人微微睁大眼睛,仿佛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证据,还可以这样“重建”。
庭审视频当晚全网疯传,《如何用间接证据锁定换婴黑网》登上热搜榜首。
无数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法治之光。”
而就在舆论高峰之际,傅氏集团发布一则技术公告:旗下司法大数据平台“判镜AI”将向检察机关开放部分算法接口,用于关联分析涉案人员通讯频次、资金流转模式及社会关系图谱。
一周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长达八十六页的《跨区域错婴犯罪利益网络分析报告》。
当那张覆盖三十年、牵连二十余省市的“换婴网络拓扑图”呈现在最高检督导组面前时,一位白发老检察官久久无言,最后只说了一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