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她不动声色

作品: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作者:落馨雨|分类:其他|更新:2025-11-23 12:20:22|字数:6106字

夜色未散,舆论的余烬却已再度燃起。

就在“Luna·归月”展爆红全网、国家文旅部高调宣布启动“原创设计护航计划”的第二天清晨,一篇署名文章悄然登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前沿》期刊官网——

《即便创作时间早,也不能排除受西方美学影响》。

作者赫然是德高望重的艺术评论泰斗顾明远。

文章语气克制,措辞考究,却字字如针:“东方刺绣向来以工笔细腻见长,而‘月魄’系列中星轨构图、光影透视之法,明显带有巴洛克晚期至浪漫主义时期的视觉特征。若说毫无西学浸染,恐难服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因区块链证据而偃旗息鼓的质疑声,瞬间卷土重来。

社交平台上,“文化自卑论”与“盲目民族主义”的争吵激烈交锋,热搜词条频频更替。

有人开始翻出苏倾月乡下出身的老底,冷嘲热讽:“一个小镇姑娘,真能凭空创造出这种融合宇宙观与古典技艺的作品?怕不是背后有团队包装。”

风浪再起,矛头直指核心:你的时间线确实早,但你的灵魂,真的属于这片土地吗?

面对汹涌舆情,苏倾月始终未发一言。

她只是在当天下午,亲自致电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老谭,请他务必亲临展览现场,对展出的一册清代绣谱残页进行权威断代。

消息传出时,业内哗然。

那本《天工绣录·卷三》残本,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件非作品类展品,纸页泛黄,边角破损,看似毫不起眼。

可圈内人都知道——它承载着“流星光绣”的技法源头,更是苏倾月所有设计语言的精神母本。

开幕第三日午后,阳光斜照进国家会展中心。

老谭身穿深灰中山装,步履沉稳地走入展区。

他年近七旬,背微驼,眼神却锐利如刀。

随行助手递上白手套,他接过,缓缓戴上,动作一丝不苟。

全场媒体屏息凝神,镜头齐刷刷对准那位沉默的老匠人。

他先是以放大镜细察纸张纤维,在灯光下反复比对墨迹氧化程度,又轻抚装裱绫布的织法纹路。

足足十分钟,他未发一语。

随后,他忽然指向《月下惊鸿图》局部一处极细微的收针痕迹,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

“这是‘隐收尾’技法——一针双色,丝线不断,末端藏于底层经纬之间。此技始于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专用于皇家祭祀礼服,传男不传女,清末几近失传。法国从未有过类似记载,更无实物佐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记者,“你们所谓的‘西方灵感先驱’,连这种基础工艺都未曾触及。”

全场寂静。

就在这时,吴执事缓步上前,手中文件夹翻开,朗声道:“根据国际版权数据库比对结果,《VOGUE》所引用的‘雷诺阿手稿’,实为其学生1903年的课堂临摹练习图。原图右下角有教师批注‘构图杂乱,比例失调’,且经数字图像分析,该图曾被裁剪拼接,背景纹理不连续,存在明显后期处理痕迹。”

他将报告复印件递交给现场工作人员,语气坚定:“我们已代表设计师‘Luna’,正式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申诉函,要求撤销相关不实指控,并追究媒体恶意误导责任。”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

而真正引爆舆论的,是当晚陆记者发布的纪录片第一集——《针尖上的中国》。

画面从南方小镇一间低矮老屋开始:冬日灶台旁,十岁的苏倾月蹲在地上,用蜡笔在废纸上画月亮与银针交织的图案,火光映亮她专注的眼眸;接着是山中竹屋,少女跪坐在师父面前,颤抖的手指穿针失败,血珠滴落在素绢上,老人却只淡淡道:“痛才记得住。”

百岁沈绣娘出镜时几度哽咽:“‘流星光绣’是我们这一脉最后的火种……她说要把它带回光里去,我就信了。”

视频上线三小时,播放量破亿。弹幕如雪崩般滚动——

“这才是真正的国风!”

“她缝的不是衣服,是文明的命脉。”

“谁再说她是土包子,我跟谁急!”

与此同时,文旅部召开紧急内部会议。

唐部长拍案而起:“一个设计师,能让全国年轻人为传统文化热血沸腾,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我提议,立即扩大‘护航计划’覆盖范围,将‘Luna’品牌列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库首批入选对象!”

会议正酣,一封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邮件悄然送达。

经查实,编号L07的设计稿原件,确仍保存于闭架档案室,状态标注为:“未获奖,但入选珍藏序列,评委会特别备注——‘极具东方哲学意蕴,建议长期存档研究’。”

这份高清复刻件,已被我国驻法使馆专人加急送回,预计明日抵达展馆。

而在展馆深处,苏倾月独自伫立在展柜前,指尖轻轻抚过那枚温热的玉符徽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方便以后阅读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第153章 她不动声色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第153章 她不动声色并对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