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苏倾月站在傅氏集团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封没有邮戳、却盖着文旅部钢印的函件。
纸页素白,字迹庄重——“经非遗评审委员会一致决议,‘Luna’设计体系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试点项目。”
她指尖轻轻摩挲着那行名字,唇角微扬,眼底却没有太多惊喜,只有一丝沉静如水的了然。
早在她以“Luna”之名悄然发布《听光》系列作品时,就已注定这一日终会到来。
但真正接到确认函的这一刻,她心中泛起的并非荣耀,而是一种近乎宿命般的清醒: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窗外,京城的天际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她打开手机,外媒早已炸开锅。
法国《费加罗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少女封神记:她用一根针,刺穿了我们的傲慢》
推特上,一条来自巴黎时尚论坛的热帖被疯狂转发:“我们曾嘲笑她是乡野村姑,可她一针未动,全世界已屏住呼吸。”
苏倾月轻轻滑动屏幕,目光停在一句评论上——
【她不是在做设计,她是在缝合一个民族的记忆。】
她怔了片刻,指尖微微发烫。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响起。
来电显示:傅司寒。
她接通,声音轻缓:“早。”
“艾米丽提交了入境申请。”他的嗓音低沉冷静,像冬夜里的金属弦,“名义是‘私人研习’,但巴黎总部有动作,三小时前调动了两名法律顾问飞往日内瓦。”
苏倾月眸光一凝,靠在窗边缓缓坐下,“他们坐不住了。”
“不止是她。”傅司寒顿了顿,“有人想把‘裂玉纹’从根上否定。”
话音落下的瞬间,新闻推送弹出。
国际时尚联合会官网发布声明——
《关于“裂玉纹”技法归属权的公开质疑》
文中称该技法“缺乏连续传承证据”,并附上三份所谓“独立专家鉴定报告”,措辞严厉,直指其“涉嫌文化虚构”。
周馆长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怒不可遏:“这是赤裸裸的抹黑!我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众揭穿他们的嘴脸!”
然而苏倾月只是静静听着,片刻后才开口:“周伯,他们要的是争议,我们不能给。”
“可……”
“一旦对骂起来,输的就是我们。”她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在台前,我们在幕后;他们讲规则,我们守规矩。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怕质疑,只怕失序。”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周馆长终于叹了口气:“你说吧,接下来怎么做?”
当天夜里,央视《匠心中国》播出特别纪录片——《针尖上的母亲》。
镜头对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将女儿出嫁时的红盖头拆解,用三十年前的老绣线,一针一线重绣成一个儿童书包。
她说:“我不想让这颜色彻底褪掉,那是我闺女的人生起点。”
画面最后定格在那个绣着“平安喜乐”的小书包上,背景音乐渐起,是苏倾月亲自作曲的《归途谣》。
片尾字幕缓缓浮现一行手写体——
“所有被遗忘的布,都是活着的历史。”
那一夜,视频全网刷屏。微博热搜连占五条,抖音播放破十亿。
海外社交平台更是一片沸腾。
#EveryStitchMatters 登顶推特全球趋势榜,无数海外华人自发剪辑短片,讲述自家箱底那块旧布背后的故事。
意大利留学生上传了一段视频:他在佛罗伦萨街头举起母亲寄来的襁褓残片,用中文轻声说:“这是我出生时裹过的布,今天我想让它被世界看见。”
连沈绣娘都罕见地发了朋友圈,只有短短一句:
“这一代人,终于懂了什么叫惜物。”
苏倾月坐在工作室里看完这一切,窗外夜色如墨。
她起身走到角落的紫檀木柜前,取出师父留下的那只旧匣子。
轻轻打开,半卷残破绣谱静静躺在其中,边缘泛黄,墨迹斑驳。
她的指尖落在一处极细微的批注上——
“此法禁传外姓,违者断指。”
字迹苍劲如刀刻,透着百年禁忌的森然威严。
这不是技术之争,而是道统之守。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莲谷的雨季,泥泞小路上,师父蹲在屋檐下教她执针:“倾月,有些东西可以分享,有些必须守住。守住的不是秘密,是尊严。”
如今,有人妄图以“学术”之名,践踏这千年的规矩。
她睁开眼,眸光清冷如雪。
手机再度震动。
是一条加密消息,来源不明,内容简短:
【你姐姐一直在等这一天。】
她盯着那句话,良久未动。
窗外,一道流星划破夜空,宛如银针坠落人间。
而在遥远的滇南山脉深处,雷达站密室内,苏婉柔站在星图前,指尖轻点屏幕,低声呢喃:
“快了……再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