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必可取交州;至于益州,快则半年,慢则两年,届时雄据六州,足与曹操逐鹿中原,岂会如蜀汉般困守一隅?
既如此,寇封眼中精光闪动,把这几年来俘获的曹孙刘三方臣属都带上来,且看他们是否愿降。这些人才的归顺,对稳定江东、徐州局势至关重要。
——————
(
寇封话音一落,殿中群臣纷纷露出欣喜之色。
细究起来,自两年前那场大战起,寇封帐下便收服了不少敌将。诸如陈到、太史慈、文聘等猛将,当初也都是归降之将。因此众臣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只是降将日增,自然又形成一个新的派系。这等情形,古今君王皆难避免。倘若将来真能夺取天下十三州,恐怕各州自成一派也未可知。
派系林立倒也无妨,关键在于主君如何驾驭。想那汉高祖刘邦定鼎之初,麾下派系何其繁杂。后来若非将威胁尽数铲除,又怎能稳固江山?反观桓、灵二帝,朝中袁氏、杨氏、外戚、宦官、清流五大势力盘根错节,终因袁氏坐大, ** 早逝而酿成乱世。
未几,刘备残部被押上殿来。如今刘氏集团仅余简雍、孙乾、糜竺、糜芳及陆逊五人。周仓、关平、廖化三将早已战死沙场——即便生擒,以其刚烈性子也断不会归降。
寇封目光在五人身上逡巡,最终停留在糜竺与陆逊身上。这位东吴第四任都督,其才略足与周瑜比肩,甚至更胜鲁肃、吕蒙。虽说吕蒙曾击败关羽,终究是借了曹魏之势。
若没有曹操倾巢而出,吕蒙岂能抓住时机,斩杀威震华夏的关云长!
至于陆伯言,更不必多言!
单是他那麒麟儿陆抗,在吴国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便是明证。难怪寇封对刘备旧部,最看重的当属陆逊,况且此人忠心可鉴,收服想来不难。
糜子仲乃商道奇才,若能归顺,对寇封聚敛天下之财的谋划,必是如虎添翼。无论是正在精制的雪盐,还是日后将风靡九州的奇货,都需这等能手操持。身为人主,寇封岂能终日钻营市井之事?糜竺正是上上之选。
望着堂下五人,寇封嘴角微扬:诸君别来无恙?此言一出,糜竺兄弟与简宪和、孙公佑皆是神色微动。当年同在刘备帐下时,寇封与糜竺最为亲近——毕竟身为储君,与这位往来频繁。至于糜芳,虽是二舅,情分却淡。
虽说史载糜芳献城降吴,致关羽败亡,但究其根由,实为傅士仁蛊惑所致。彼时江东大军压境,荆南陷落,糜芳方开城归顺。寇封并非要为其开脱,只是此人在大厦将倾之际变节,终究令蜀汉元气大伤。
对糜芳,寇封本无好感。但为招揽糜竺,不妨许其做个安乐富家翁,从此不得涉足军政。其实糜竺等人心底,未尝不觉刘备当年铸下大错——若不曾逼走寇封,而是早立储君,或许霸业可成。
**
有此等绝世奇才为子嗣,即便将江山托付于他又何妨?
皆因寇封之能,刘备方能打下这片天下!
然而,若身处刘备之位,面对非亲生的寇封,谁能毫无保留地将基业传给养子?
血脉,当为此世最重之物!
故而,闻寇封此言,五人皆恭敬行礼:
“拜见大将军!大将军英武更胜往昔,令我辈愧不敢当!”
简雍、孙乾、糜竺、糜芳等人虽追随刘备数十载,但若有一线生机,谁不愿一试?
更何况,刘备既亡,他们已无主可忠。
若刘备尚存,苟延残喘,寇封欲收服众人,恐非易事。
然彼时不同——他们早识寇封,深知其能为。
仅此一点,若投效寇封,必得优厚相待。
昔日寇封为刘封时,众人便对这位少主心怀敬服。
加之寇封对刘备遗孤刘禅、妻室糜夫人、甘夫人宽厚相待,更令众人心生感激。
连酿成大祸的阿斗尚得善待,何况他们?
随即,寇封直言:
“唤尔等前来,唯有一问——刘备既灭,尔等作何抉择?”
“若愿归顺,我自当重用;若不愿,亦可为民,安居荆州。”
陆逊当即伏地而拜:
“大将军仁德盖世!陆逊愿效死力,誓死追随!”
见这情景,简雍、孙乾和糜芳都不禁心绪翻涌!
陆逊率先归顺并不意外,他与刘备本就只是利益之交,毫无情谊可言!
否则当初在刘备帐下,陆逊又怎会始终以左将军相称?
见陆逊表明立场,寇封顿时龙颜大悦!
久闻江东陆氏多俊杰,今日得见伯言果然名不虚传。听闻你与刘备仅为合作,未奉其为主,可有此事?
此言一出,陆逊先是一怔,继而喜上眉梢!
寇封既知他并非真心投效刘备,想必不会心存芥蒂。
这正是陆家难得的机遇!
陆逊已决意举族效忠寇封,深信唯有此人能平定乱世,成就千秋霸业!
未及陆逊答话,寇封又含笑道:
我素知你才具超群。既愿归顺,日后须尽忠效死。若存贰心,陆氏满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