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基业系于一身,将军安则大事可图。
诸葛亮这番话令寇封神色微动,心知此乃良言相劝。细想自古以来,多少悍勇之主都难得好下场。当年孙伯符若非遇刺,三分之势犹未可知。
寇封展颜笑道:先生金玉良言,日后定当谨记。
他暗忖孔明与士元尚未归心,此或为试探其胸襟。但杨再兴等将已现怒容,显是觉得此言不吉。碍于主上威严,众将终未发作。
见寇封气度从容,诸葛亮眼中闪过赞赏之色。随即话锋一转,指着舆图分析军情:
夏侯惇连克十余城,已据南阳大部。如今南郡成其兵锋所指。将军既与刘荆州结盟,可速引军驻夷陵。彼处草木丰茂,唯有一条通道。时值春末夏初,天干物燥,若备足火油布于要道......
此计与火烧新野异曲同工。诸葛用兵向来善借火势,昔年新野、博望、赤壁三把大火,俱成千古战例。水火之威,原就是破敌良方。
文风调整如下:
夜风拂过军帐,摇曳的烛光在诸葛亮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他轻摇羽扇,指尖在地图某处轻轻一点。寇封凝视着那个被圈出的地名,瞳孔骤然收缩——夷陵。
妙计!寇封拳掌相击,案几上的茶盏随之轻震。春末的燥热在帐内弥漫,火油的气息仿佛已萦绕鼻尖。他仿佛看见烈焰在夷陵城外林中肆虐,夏侯惇的军队在唯一通道上溃不成军。
不同于火烧新野时的掣肘,这次不必顾虑城中百姓。若真要转移数十万民众...寇封摇头挥散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事不宜迟。他突然起身,甲胄铮然作响,曹操大军将至,我们必须速战速决。蒯越、刘琮,尔等即刻秘密转移全部军资至江岸,交由甘宁水师运往荆南。
刘琮与蒯越对视一眼,沉默领命。他们知道,这是要给曹操留下一座空城。军械、粮草,甚至一枚箭镞都不会留下。
寇封望向北方的夜空,嘴角浮现冷笑。曹操得到的将只是这片焦土上的百姓。不过...他摩挲着剑柄,这位枭雄应当不会重演徐州旧事。毕竟,霸业需要子民。
待到火焚夷陵之后,便是他挥师北上之时。或许,还能趁势拿下更多疆土。
经重新计算,曹军此次南征的兵力配置与史书记载出现重大差异。原本应调动的八十三万大军,实际仅集结四十三万之众。
值得关注的是寇封所部兵力变化:其直属部队十万,加上新收编的荆州降卒,总兵力已达二十余万。若能有效整合这些降卒,整体战局或将出现转机。
战役态势的逆转令人意外。原本处于绝对劣势的防御方,在寇封的运筹帷幄下,竟形成了可堪一战的战略格局。这便是寇封展现的非凡军事才能。
在军事部署会议上,寇封作出如下安排:
1. 孔明、庞统两位军师协同刘表等文官转移
2. 杨再兴、黄忠、罗成三位大将随主力进军夷陵
3. 目标明确:歼灭夏侯惇所部
值得注意的是庞统主动请缨,其意味深长的神情暗示了更深层的考量。寇封洞察到这位凤雏先生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庞统暗中促成诸葛亮投效之事。
最终兵力配置调整为:
- 蒯越、诸葛亮率六万荆州军及后勤部队南撤
- 寇封亲率三千五百精锐骑兵奔袭夷陵
- 庞统随军参谋,四大将领协同作战
得益于骑兵部队的机动优势,寇封兵团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襄阳到夷陵的战略机动。这段约数十里的急行军,仅用半个时辰便告完成。
(
用不同表达
夷陵之殇始终是蜀汉难以愈合的伤痕。当年关云长败走麦城,张翼德更遭部将范疆、张达暗算而亡。
盛怒难抑的刘玄德执意发兵七十万征讨东吴,即便诸葛孔明与赵子龙等人再三劝谏亦无济于事。
未曾想陆伯言在夷陵的一把烈火,竟将蜀汉精锐尽数焚毁!此役彻底扭转了三国格局,从此蜀汉由盛转衰。
纵使诸葛丞相呕心沥血,终究难改蜀弱魏强的定局,最终星落五丈原。但其鞠躬尽瘁的赤诚,依然令后世君主为之动容。
正因如此,寇封虽知史载中刘封之死与诸葛亮有所关联,此刻仍愿重用这位旷世奇才。
毕竟时移世易——如今刘备已投奔孙权,寇封岂会因前尘旧事错失良臣?
行军途中,寇封忽然对身旁神色自若的庞士元笑道:先生实乃强邀孔明来投吧?他原属意的明主应是刘玄德。
闻听此言,庞统眼中闪过讶色,轻抚须髯反问道:征南将军何作此想?
寇封洞悉其虑,朗声解释:初见时先生尚存探究之意,而后献策皆由孔明代言。方才论及天下大势,孔明言辞间多有试探,先生却缄默不语——显是早已认定寇某。
庞统闻言抚掌大笑:将军慧眼如炬!庞士元今日方知遇 ** 矣!当即郑重行礼。得此良臣归心,寇封喜不自胜。
“世人皆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定乾坤,今我得二人辅佐,更有刘伯温等英才为臂助,莫说曹操帐下五谋臣,纵使天下智士齐聚,亦不足为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