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袁绍的困局

作品: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作者:老周不庄|分类:历史|更新:2025-11-14 09:21:39|字数:4738字

袁熙笑而不语。

潜意识里,他觉得蔡琰说的有些道理。从小到大,他就是兄弟之中最不受重视的那个。既不像长兄袁谭一样承担了太多了期望,又不像弟弟袁尚、袁买一样得宠,所以既没什么人夸他,他也觉得自己很普通,配不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第。

蔡琰是第一个说他能成大器的人,他觉得她太夸张了。

但他不怪蔡琰。

虽然离开了匈奴人,她的处境依然不佳,心情更是惶恐,需要一个依靠。在这种时候,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是人之常情。

他自己保持冷静就够了,不必苛责蔡琰一个刚刚脱离了狼窝的弱女子。

当然,这也不影响他喜欢和蔡琰聊天。

和蔡琰聊天不用像和郭嘉、贾诩说话那样带着三分警惕,也不用像和卢毓说话那样考虑太多的政治利益,只是谈古说今,增长见识。即使讨论的是政治、军事,也不用想得太多。

虽然之前两人的交往只是数面之缘,谈不上深入,连话都没说过几句,现在却迅速熟络起来。

几天后,回到雷首山大营的时候,两人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袁熙第一时间请来了贾诩,向他打听蔡邕的埋骨之处。

贾诩说,蔡邕的遗体不在长安。当初王允杀蔡邕,同情蔡邕的人不少,他们替蔡邕收了尸,将他送回关东安葬,具体葬在哪儿,就没人知道了。

按理说,陈留老家的可能性最大。

蔡琰且喜且忧。

袁熙和她商量后,决定先派人送她回陈留,确认蔡邕是否安葬在蔡氏祖茔,然后再做计较。实在不行,就去鄄城问问天子,了解情况还幸存于世的老臣都在鄄城,也许能问出一些线索。

蔡琰无奈,只得答应了。她向袁熙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楼云能陪她同行。她孤身一人,不太方便,楼云既能陪她说话,又能与保护他的将士沟通,一举两得。

袁熙答应了,让郭烈带着二十名虎士保护蔡琰、楼云。

两日后,蔡琰依依不舍的起程了。

——

袁绍坐在车上,眉头紧锁,手臂扶在车轼上,指尖不断轻击横木,发出时缓时急的叩击声,就像他的心情,时而雀跃,时而低落。

沮授成功的说服了天子,为他加九锡,进爵为陈公,拉开了袁氏代汉的序幕。

但这也意味着,他要代汉,至少还要再立两个大功,才能由公而王,由王而天子。

这两个大功怎么来,成了他现在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与此同时,第二个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由谁来立功?

最理想的方案当然是袁尚,但关中之战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袁尚的能力极其有限。他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如果不是袁熙增援,仅靠袁尚自己,根本不可能逼降韩遂、马超,立下不战而胜的奇功。

强攻益州,就更不现实了。

冀州人给出的方案是将张合等冀州名将调往关中,听袁尚调遣,同时以并州为代价,换取刘备的支持。

这几乎是一场豪赌。

且不说冀州人孤注一掷能不能拿下益州,就算能成功,张合等人尽数西进也意味着他的身边空虚,不得不依赖汝颍人,甚至是曹操旧部。如果汝颍人借此机会发作,逼他立袁谭为世子,那冀州人就白忙了。

以冀州人的性格,就此认输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可能会占据关中,以武力和袁谭一争高下。

如此一来,袁氏王朝还没建立,就先内讧了。

这当然不是他想看到的情景,如何破局,就成了他这段时间想得最多的事。

因为这件事牵涉到汝颍人与冀州人的争斗,他甚至不敢向任何谋士问计。因为他清楚,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根本不可能提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

他只能一个人想,还能不声张。只能藏在心里,默默地想。

前面奔来一个骑士,将一封文书递给随行的陈琳。陈琳看了一下后,立刻命车夫将马车赶到路边停下,然后下了车,匆匆走到袁绍的车前。

袁绍招了招手,示意陈琳上车,继续前进。

陈琳也不客气,上了马车,坐在袁绍身边,将手里的文书递给了袁绍。“刘玄德拒绝了并州刺史,希望早点回辽东去,准备接驾的相关事宜。”

袁绍心中一紧,这是他完全没料到的结果。

刘备居然拒绝了并州?

“陈叔至愿意留下吗?”袁绍尽量保持平静,不紧不慢地问道。

陈琳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袁绍皱了皱眉,一声叹息。“这和显雍的那些话有关系么?我就知道,显雍和贾文和走得太近不是好事。谈玄论道是雅事,他一个西凉人,除了阴谋诡计,哪懂这些。观水观水,如今全部付之东流了。”

陈琳没接茬,袁绍生气的时候,最好别说话。

前两天收到袁熙的报告,说刘备派简雍向他问计,他以观水悟道相对时,袁绍还夸袁熙有长进,应对得体。现在刘备拒绝了留任,他又是另一种说辞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方便以后阅读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第62章 袁绍的困局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第62章 袁绍的困局并对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