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烛火在李昭的眼底跳跃,将账册上触目惊心的赤字映得愈发刺眼。
寿州府衙的议事堂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三个月。”李昭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声音不大,却像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头,“我们所有的存粮,只够大军支撑三个月。三个月后,若是战事再起,寿州,危矣。”
他的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最后落在了州官赵锽那张布满忧色的脸上。
赵锽是前朝旧臣,忠心有余,却也因循守旧。
“唯一的破局之法,”李昭的声音陡然拔高,斩钉截铁,“便是兵农合一,军屯!”
话音刚落,赵锽的眉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他霍然起身,拱手道:“先生三思!我寿州将士,皆是百战之兵,手握的是刀枪,不是锄头!让他们去种地,与农夫何异?这岂非自降军威,乱我军心?”
他身后几名老将也纷纷附和,他们骨子里瞧不上泥腿子,觉得让士兵务农是一种侮辱。
议事堂内顿时嗡嗡作响,质疑声此起彼伏。
李昭却不见丝毫慌乱,他站起身,缓步走到堂中。
他的眼神平静而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赵大人,诸位将军。军威,是打出来的,不是供出来的。一支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军队,军威何在?一支随时可能断粮的军队,军心何在?我问你们,是饿着肚子空谈军威重要,还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重要?”
一连串的质问,让喧闹的议事堂瞬间安静下来。
道理很浅显,却也最致命。
李昭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时间,他转向身边一直沉默不语的悍将高季昌:“季昌,你信不信我?”
高季昌没有丝毫犹豫,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愿为先生前驱!”
“好!”李昭沉声道,“我给你一千人,去淝水南岸那片荒地。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个月内,我要看到地里长出庄稼!此事若成,你为首功;若败,我与你一同承担所有罪责!”
赵锽脸色变了又变,最终长叹一声,颓然坐下。
他知道,李昭的决心,无人能挡。
烈日之下,淝水南岸的荒地上尘土飞扬。
一千名士兵,脱下了半身甲胄,露出了古铜色的臂膀。
他们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冰冷的兵刃,而是沉重的锄头和铁锹。
起初,怨言是免不了的。
这些在刀口上舔血的汉子,何曾干过这等农活?
但高季昌是个狠人,他二话不说,自己第一个脱了上衣,抡起锄头就砸进了坚硬的土地。
李昭更是亲自来到田间地头,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亲手为他们讲解如何辨别土质,如何开挖沟渠。
他还颁布了“军屯法”:每日上午开垦操练,下午格斗训练,两不耽误。
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公,再根据各人开垦的田亩数量和训练成绩,进行分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士兵们看到高将军和李先生都亲力亲为,他们的怨气渐渐消散,转化成了惊人的干劲。
与此同时,李昭招募来的数千流民也被组织起来,协助耕种,学习农技。
希望,就像种子一样,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短短一个多月,奇迹发生了。
当第一片试验田里的稻谷抽出金黄的稻穗时,整个军营都沸腾了。
士兵们抚摸着沉甸甸的谷粒,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这粮食,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消息传回寿州城,赵锽亲自赶到田边,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他沉默了许久,最终对着李昭深深一揖:“先生之法,胜过十万雄兵。是老夫,短视了。”
粮食问题初步解决,李昭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关键——兵员。
寿州军虽精锐,但数量太少,一旦战线拉长,便会捉襟见肘。
城中数万流民,是最好的人力来源。
在流民安置点,一个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妇人沈大娘,主动找到了李昭。
她身后,跟着一群半大孩子,他们面黄肌瘦,但眼睛里却闪烁着不屈的光。
“李先生,这些娃儿的爹娘,大多死在了战乱里。我们受您大恩,有了吃食住处,也想为寿州尽一份力!”沈大娘恳切地说道,“让他们也去当兵吧!保卫咱们自己的家!”
李昭看着这些孩子,他们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才十一二岁。
他心中一动,一个大胆的计划浮现脑海。
他没有直接将这些孩子编入正规军,而是成立了“乡兵”,也就是后备军。
由沈大娘负责组织,挑选体格尚可的少年,每日提供充足的饭食,并进行最基础的队列和体能训练。
数日后,李昭亲自来到乡兵的训练营地。
少年们列着歪歪扭扭的队形,紧张地看着这位传说中的人物。
李昭的目光温和而坚定,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吃过很多苦,见过太多生死。但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无家可归的流民!你们是寿州乡兵,是保卫我们家园的战士!在这里,你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学到杀敌的本领!我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肯打、敢拼、能战,就能从乡兵升为正军,用军功换取田地和荣耀!有朝一日,你们当中,也能走出顶天立地的大将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