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空间站已经进入稳定的邻近轨道,舱内的气氛却比任何一次常规任务都要紧绷。
所有航天员的目光,都凝聚在那庞然的银色巨影上。
“准备释放无人机编队。”
空间站的侧舱缓缓开启,合金舱门滑出一条狭长的缝隙。
随即,几台如同甲虫般的“小帮手”太空无人机依次滑出,反射着舱内的灯光。
它们的体积不过一到两米,却集成了最先进的微型推进喷口和姿态控制系统。
喷口亮起一丝微光,蓝色的离子流稳定喷射,将它们推送向那片未知的巨影。
无人机的外壳上,布满了高精度扫描装置——激光测距仪、红外传感器、微波雷达与量子干涉仪同时启动,散发出肉眼不可见的脉冲。
它们犹如一群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将巨型造物的外部形态逐一扫描,实时回传到曙光空间站的数据库中。
与此同时,多功能作业工具也在无人机的机械臂上展开:一些像是锋利的切割器,能够在必要时切开表层材料;另一些则是微型钻探探针,随时准备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采集样本。
还有精巧的磁控化学吸附装置,可以让无人机稳稳地贴靠在造物表面,完成长时间的近距作业。
舷窗之外,无人机编队缓缓靠近,宛如一群萤火虫点亮在古老的星空背景下。
“无人机一号进入近距观测区,开始表面扫描。”
“无人机二号机械臂展开,准备贴附。”
“无人机三号启动粒子分析。”
全息投影渐渐生成图像。
造物表面由无数规整的几何平面拼接而成,棱角锋利,部分区域还显现出异常能量反馈,仿佛深处仍有某种装置在运转。
报告声接连传来。科研人员屏息注视数据的更新,人类的探测器正第一次触碰这座未知的遗迹。
————————————
无人机编队绕行至银色造物的侧面时,屏幕上的全息投影忽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异常。那是一处近似矩形的凹陷,边缘笔直,角度规整。
“放大倍率五十倍。”操作员的声音在控制中心响起。
画面瞬间推进,矩形凹陷的细节被呈现出来。
它看上去像是一道深邃的甬道,四周镶嵌着对称的凹槽,排列规律,仿佛等待某种构件的嵌入。表面并未覆盖尘埃或微陨石撞击痕迹,反而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平滑。
曙光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同样被这幅画面吸引,他们透过头盔内的投影屏幕,低声交换意见。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维修口”或“检修面板”,也有人认为这更像是“门”或“气闸”的结构,只不过没有任何明显的开启机制。
地面控制中心里,议论声逐渐高涨。
资深的工程师们认定这种结构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其工艺精度远远超越了人类现有的工业水准。
林伟院士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眉头紧锁:“这凹陷……像不像是我们使用的标准模块对接口?只是尺度放大了数十倍。”
这一发现让现场安静了几秒。若这座古圣造物真留有类似人类的接口设计,那么它的建造者显然拥有高度模块化的工程理念。
“检测到微弱能量反馈。”无人机的传感器回报新数据。矩形凹陷内部似乎存在某种活跃场域,虽然极其微弱,但并非完全死寂。
航天员们交换眼神,心中升起同样的疑问:这处凹陷,是入口,还是陷阱?
“小帮手三号,继续接近目标接口。”
随着控制员的指令,无人机微微调整喷口角度,蓝色的离子流在真空中闪烁出细长尾迹。它缓缓靠近那道矩形凹陷,最终悬停在数米之外,机械臂伸展开来,将高精度摄像头探向接口内侧。
画面实时传回曙光空间站,又同步传输至新星基地的地面控制中心。高清成像逐帧放大,原本被阴影遮蔽的细节逐渐显露出来。
那并非单纯的光滑平面,在接口内壁上,隐约存在一些浅浅的凹痕。它们不是随机的刮痕,而是线条交织的组合,像是被刻意留下的符号。
会议大厅内,原本紧张注视的科研人员们纷纷交头接耳。
直到坐在后排的夏雨哲突然前倾,声音沙哑,却带着难以抑制的惊愕:“等等,把画面停在这里,放大。”
画面再次推进,那些凹痕的形状愈发清晰。它们由弯曲的弧线和锐利的折角组成,排列看似随意,却隐隐透出某种秩序。
夏雨哲盯着屏幕,眉头越皱越紧。他作为“燧人计划”的负责人,曾无数次接触过露丝契亚蜥蜴人用以交换资源的工艺品——那些石板、金属片、乃至骨质饰物上,都出现过类似的符号。
“没错……”他低声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这些痕迹,我在蜥蜴人的工艺品上见过。位置不同,材质不同,但符号的形态是一致的。”
“夏主任,”有研究员提醒道,“我们在登陆点基地的贸易人员曾向蜥蜴人打听过这些符号的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