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馨嘉泊。
碧蓝的海面在烈日下泛着粼粼波光,港湾的深水区停泊着数艘巨大的运输船。它们的船舱里,装满了从世界各地运来的钢材、复合材料以及如同山岳般庞大的缆索卷轴。
码头上,巨型吊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将这些足以支撑人类未来的部件缓缓吊起,送往临时搭建的装配区。
烈日炙烤着海岸,空气中混杂着金属与盐分的气息。
整个施工区域被厚重的围栏与防御工事包围,警戒哨所林立,海面上甚至可以看到快艇与巡逻舰缓缓绕行,确保没有任何不明潜入者靠近。
高空中,成群无人机悬停巡航,它们的摄像头与雷达每秒传回大量数据,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天网。
空气里弥漫着海盐的腥味和焊接后的焦灼气息,仿佛在提醒所有人,他们正参与的是一场比战争更严峻的工程。
机械的轰鸣、桩锤的落击、焊接的火花交织成一首喧嚣的乐曲,宣告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工程之一的开始。
在最核心的施工区域,第一根基桩正被缓缓打入海床。
这是由材料工程院研制的、混合了同位素纤维的新型合金铸成,其韧性与强度远超任何传统材料,能够承受未来数万公里长缆所带来的巨大张力。
随着桩锤一次次落下,整个港湾震颤,海浪翻滚起雪白浪花,仿佛在为这一刻作见证。
高空中的无人机群实时回传施工画面。指挥帐篷内,数十块大屏幕闪烁不休,显示着地质数据、桩基深度、张力测试曲线。
科研人员紧盯每一个细节,手中的笔在记录板上不断划过,每一个稳定的数字都意味着人类又向星空迈进一步。
偶尔有红色警示闪现,立刻有人俯身调试设备,直到数据恢复稳定,才长长松一口气。
岸边,一群专家正安静注视着。
他们当中有联合科学院的研究员,也有军事航天局的工程师,还有几位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顶尖学者。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们心知肚明:随着这第一根桩基的落下,“天梯计划”已从蓝图真正踏入现实。
“从今天起,通往星空的道路就此奠基。”年长的教授低声喃喃,声音却被周围的轰鸣衬托得格外清晰。
旁边的青年工程师望着远方的海天交界,眼睛里映照着巨桩的银光,“再过几年,也许我们就能顺着这条天梯,漫步于星辰之间。”
与此同时,城邦政府在港口广场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仪式。
市民代表、科研人员、士兵与工人齐聚一堂。
随着象征性的第一段基座竖立起来,礼炮齐鸣,彩带飘扬,掌声与欢呼声汇聚成浪潮。
记者们将这一刻的画面实时传遍世界,远隔千里的观众透过屏幕见证人类历史的转折。
天梯计划的总负责人刘全鸿教授在仪式上发表简短演讲。
他提及的不仅是“百草园”,那座环绕地球的农业园圃,更有并行的在轨构想。
人们将它们统称为“星环计划”,而百草园只是其中最具民生意义的一环。
除此之外,还包括:
“天穹”,一座综合性在轨实验室,汇聚最尖端的材料、医药和能源研究。
“逐星者”,一座巨型的轨道粒子加速器,用以突破人类在基础物理上的极限。
以及“星港”,一座专供在轨装配与维修的工程港口,将成为未来深空飞船的母巢。
所有这些构想,都是天梯计划的延伸,而太空电梯则是它们的共同基石。
只有这条通向星空的通道存在,‘百草园’的禾苗才能在轨道上生长,‘天穹’实验室才能稳定运转,‘逐星者’才能点亮第一道粒子光束,‘星港’才能迎来第一艘真正的深空之船。
当夜幕降临,施工现场依旧灯火通明。
高功率探照灯将海面照得如白昼,焊接的火花点亮黑暗,仿佛星辰坠落人间。作业船上的工人们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
每一颗螺栓、每一道焊缝,都是通往星空之路的基石。
在临时营房里,工人们匆匆用餐,简单的米饭与炖肉,却因劳累后的饥饿而显得格外香甜。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再过几年,也许我们的孩子能在课本里看到,第一座太空电梯的基座就是我亲手焊的。”
笑声在饭堂里回荡,带着质朴而真挚的骄傲。
而在科研宿舍的书桌前,年轻的研究员正在笔记里写下今日的记录:“第一根基桩完成入海,测试数据稳定。所有人都在欢呼。这条天梯,不仅是通往轨道的路,也是我们摆脱引力桎梏的路。”
在远方的浅滩,几名孩子仰望着那根已然竖起的桩柱,稚嫩的声音里带着无比的憧憬。
“那就是通向天上的梯子吗?”
他们的父亲默默点了点头,粗糙的手掌放在孩子肩上。
“是的,那是我们为你们搭建的未来。”
海风拂过,涛声阵阵,仿佛也在诉说着这座城邦的荣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