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支队的大整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部队的军政素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然而,林峰和支队党委一班人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深知,面对未来更加复杂残酷的抗日战场,仅靠过往的经验和现有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系统地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政治思想,开阔眼界,提升战略战术素养。
就在这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了通知,为了适应全面抗战的新形势,培养和储备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面向全军招收学员,特别鼓励像陕甘支队这样新壮大、成分复杂的部队选派骨干入校学习。
消息传到支队司令部,林峰和徐翰文都非常振奋。
“老徐,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林峰拿着通知,眼神发亮,“我们支队的干部,打仗是一把好手,但系统理论的学习普遍欠缺。尤其是未来要指挥大兵团作战,没有理论支撑,光靠经验是不够的。我看,我们不仅要派,还要多派,分批派!从我开始!”
徐翰文深表赞同:“司令员说得对!‘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的干部到抗大这座革命熔炉里淬淬火,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这对我们支队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我完全支持。”
经过支队党委慎重研究,决定分批选派团、营、连三级军事和政治干部前往抗大学习。第一批,就由林峰亲自带队,成员包括参谋长赵刚、骑兵团长秦峰、主力师长王大山、独立团长王虎等十余名核心骨干。林峰此行,除了学习,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任务——应抗大邀请,结合他指挥乌蒙山回旋战、巧渡金沙江、突破腊子口等经典战例,为抗大学员们进行几次实战经验分享和战术讲座。
初冬的延安,延河水已结起薄冰,宝塔山在苍茫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巍峨。当林峰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抵达抗大时,立刻被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蓬勃的朝气所感染。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是校舍和宿舍,操场上学员们在进行军事训练,树荫下、山坡上,随处可见捧着书本认真研读、或是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的年轻面孔。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抗日目标汇聚于此。
林峰等人的到来,在抗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这些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战将,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尤其是林峰,他指挥先锋军北上的一系列精彩战例,早已在红军内部传为佳话。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林峰就在抗大一间宽敞的、用旧庙宇改建的教室里,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经验分享课。台下坐满了渴望知识的学员,其中不少就是来自陕甘支队的连排级干部,看到自己的司令员亲自授课,更是激动不已。
林峰没有照本宣科,他站在一块简陋的黑板前,用粉笔勾勒出乌蒙山的地形,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回顾了当年如何利用复杂山地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如何选择战机,如何调动敌人。他讲得深入浅出,将高超的指挥艺术融入一个个具体的战术细节中。
“……同志们,指挥员的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像老鹰一样,看得远,看得全。在乌蒙山,我们就是摸清了敌人各部队之间的配合间隙和指挥官的性格特点,才能像泥鳅一样钻来钻去,让他们拳头打跳蚤,有力无处使。”林峰的话引来台下阵阵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在讲到腊子口战斗时,他重点阐述了“奇正相生”的战术思想:“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侧翼奇兵险中求胜。这要求指挥员不仅要有胆量,更要有对地形、敌情、我情的精确判断,以及对部队执行力的绝对信任。赵刚同志的工兵旅能在夜间完成几乎不可能的攀登,秦峰同志的骑兵团能完美执行佯攻诱敌任务,没有他们,就没有腊子口的胜利。”
他的讲课,毫无保留,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坦诚了指挥过程中曾有过的犹豫和失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课后,学员们围着他久久不愿散去,提出各种问题,林峰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然而,更让林峰期待和珍视的,是作为学员的身份,坐在台下聆听抗大教员,尤其是中央领导们的授课。
这一天,消息传来,教员下午将要亲临抗大,为高级干部班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整个抗大都沸腾了。林峰和赵刚、秦峰等人早早地来到那间最大的窑洞教室,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下午两点,教员在几位领导的陪同下,健步走进了教室。他身穿普通的灰布棉袄,头发有些长,面容清癯,但目光如炬,神态安详。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员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然后走到讲台前,没有讲稿,只有一支粉笔。他开门见山,从中国革命的特点谈起,深刻分析了红军的战争史,精辟阐述了积极防御、战略退却、战略反攻、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