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潜流

作品:风起赣南|作者:啊不爱吃香菜|分类:历史|更新:2025-11-10 14:42:50|字数:5378字

周安民带来的噩耗,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红二军团残部中激起了层层隐忧的涟漪。虽然指挥部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切断了已知的暴露渠道,变更了联络方式,但一种无形的压力,依旧如同山谷间弥漫的晨雾,笼罩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敌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军事上的挤压,他们将毒刺伸向了更隐蔽的角落,企图从根子上瓦解这支队伍的生存基础。

临时指挥部所在的岩洞,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贺龙总指挥的伤臂尚未痊愈,但他拒绝卧床,每日都要听取情报汇总和部队整训汇报,眉头始终紧锁。恽代英政委的病情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反复,时好时坏,清醒时便挣扎着处理政治部和地方工作的文件,昏迷时则呓语不断,内容多是与群众工作和反“清乡”斗争相关。

林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协助贺龙处理繁重的军务,利用系统强化后的推演能力规划部队的整补、训练和有限的主动出击(以小股部队骚扰敌军补给线,夺取零星物资),还要分出大量精力,应对敌人发起的这场无声的“心理战”和“肃清战”。

他脑海中那新生的【心绪感应】能力,在这种复杂斗争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当他下到基层连队,与战士们一同挖掘工事、擦拭武器(尽管所剩无几)时,他能更敏锐地捕捉到战士们私下交谈中流露出的疑虑和不安——那些关于“上面是不是真有人动摇”、“白狗子说的‘勾结’是真是假”的窃窃私语。他也能感受到地方干部前来汇报工作时,眼神深处隐藏的对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焦虑,以及对敌人可能进行的残酷报复的恐惧。

这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如同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林峰知道,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应对,这些暗流一旦汇聚,就可能冲垮部队的士气和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堤坝。

他将这些情况及时与贺龙和清醒时的恽代英沟通。在恽代英的指导下,政治部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没有采取简单的说教和批判,而是发动了一场“回忆与对比”的群众性教育活动。组织老红军讲述队伍成长的历程,强调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动群众控诉国民党统治和地主豪绅的压迫,揭露敌人“清乡”的实质就是反攻倒算;将敌人散布的谣言与红军的实际行动进行对比——是谁在敌人炮火下掩护群众转移?是谁在缺粮时把最后一口吃的留给伤员和百姓?

同时,林峰也指示周安民的情报系统,加强对敌人“心理战”手段的反制。他们设法获取了敌人散发的部分传单和谣言内容,然后组织宣传骨干,用快板、顺口溜、活报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批驳,将敌人的阴谋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些宣传材料语言辛辣,直指要害,往往能引得围观的军民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消解了谣言的毒性。

在这个过程中,林峰再次尝试主动连接脑海中系统那神秘的“地脉共鸣”。经过多次失败的摸索,他渐渐掌握了一点诀窍。他发现在黎明和黄昏,天地气息交汇之时,那种与大地深处“脉动”的连接感最为清晰。他不再试图去理解那些残缺的、超越时代的知识碎片,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种“连接”本身,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感官”延伸。

一次黄昏,他静坐在营地附近一块巨大的青石上,全力扩展这种感知。渐渐地,他仿佛“听”到了更远处的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脚下的大地传导而来的、模糊而混杂的“信息流”。那是几十里外,敌军堡垒区巡逻队的脚步声和马蹄声?是更远处,赣江水流的低沉呜咽?甚至是……某些地下溶洞中水滴石穿的空灵回响?

这种感觉非常玄妙,且极不稳定,范围也有限。但林峰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如果这种感知能够变得更清晰,范围更广,是否能成为一种超越人力侦察的、极其隐蔽的预警手段?甚至……能否像那些知识碎片隐约暗示的那样,成为一种传递简单信息的方式?

他将这个模糊的想法和初步的感知体验,与周安民进行了沟通。周安民虽然觉得匪夷所思,但他对林峰超越常人的判断力早已信服。他派出了几支最精干的侦察小组,携带简单的信号工具(如反光镜、特定颜色的烟火),前往林峰感知中异常“清晰”的几个方向的不同距离,尝试进行一些极其基础的“接收”测试。

测试结果有好有坏。大部分时候,距离稍远,信号便无法被林峰稳定感知。但在一次黎明前的测试中,当一支侦察小组在十五里外的一处山顶,按照预定计划,用特定频率敲击一块巨大的、底部连接着基岩的片麻岩时,静坐于营地青石上的林峰,心脏猛地一跳!他清晰地“感觉”到了一阵微弱却富有特定节奏的“震颤”,通过脚下的大地传导而来!虽然无法解读其具体含义(这需要事先约定复杂的编码),但这证明了,这种基于“地脉共鸣”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风起赣南》,方便以后阅读风起赣南第116章 潜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风起赣南第116章 潜流并对风起赣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