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碎链之举

作品:风起赣南|作者:啊不爱吃香菜|分类:历史|更新:2025-11-10 14:42:43|字数:4972字

金溪坳的胜利,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战争的天平上微微荡漾。东路的敌军果然收敛了爪牙,攻势趋于保守。然而,北线陈诚统领的中路军,这头被武装到牙齿的巨兽,在经历短暂的迟疑后,反而更加坚定了其堡垒推进的策略。一道道壕沟,一座座碉堡,以惊人的速度在苏区北面蔓延,铁与火构成的锁链正一寸寸收紧,试图将红色根据地彻底勒毙。

红二军团指挥部里,气氛并未因东路的小胜而轻松多少。林峰站在地图前,目光凝重。脑海中,那【战术推演模块】依旧运行着,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多令人窒息。当红军主力符号与敌军那密密麻麻的堡垒线接触时,推演结果往往是惨烈的消耗与僵持。系统对这种模式似乎“兴趣缺缺”,吸收到的能量稀薄而驳杂,远不如一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来得充沛。他能感觉到,系统深处某些更复杂的结构仍在缓慢地自我修复,但速度如同蜗牛爬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远未到能显现新功能的程度。

“不能等了。”贺龙总指挥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火气,他用烟斗重重敲着地图上标注着“永丰-乐安”堡垒封锁线的区域,“再让陈诚这么修下去,咱们的活动空间会被压得越来越小,最后真成了瓮中之鳖!”

“敌人的堡垒链并非毫无破绽。”林峰深吸一口气,指向地图上几个点,“他们依靠公路和水路运输建材和补给,堡垒群之间需要保持兵力支援。我们可以选择其相对孤立、补给线较长的一段,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雷霆之势,砸碎它!”

这个想法很大胆。攻击坚固设防的堡垒群,意味着红军将不得不进行他们以往极力避免的正面攻坚,必然伴随巨大伤亡。

“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绝对的突然性。”政委恽代英沉吟道,目光锐利地扫过林峰和贺龙,“而且要快,必须在敌人反应过来,调集重兵合围之前,迅速解决战斗,撤离战场。”

目标选定为乐安以北,宜黄以南的一段敌军堡垒群。该段堡垒位于山地与丘陵交界处,相对孤立,守军为一个团欠一个营,但其依托险要地形,修建了十余座大小碉堡,火力配置完善。

接下来的日子,红二军团像一部上紧发条的机器,开始了隐秘而高效的备战。林峰几乎不眠不休,带领参谋团队反复推敲作战细节。他脑海中那不算稳定的推演模块,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断模拟着攻击发起的时间、路线,各支突击队的配合,炮兵火力的分配与转移,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在敌援军到达前,高效地拔除那些坚固的碉堡。

推演中,他一次次“看到”红军战士在敌火力网下艰难推进的画面,伤亡数字触目惊心。这迫使他和参谋们不断调整方案,寻找最优解。他们计划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接近,集中全军以及请求兄弟部队支援的所有火炮(包括几门珍贵的山炮和大量迫击炮)进行短促急袭,重点压制敌核心碉堡。同时,组建了多个精干的突击组和爆破队,配备了充足的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和临时改造的攻坚器材(如长竹竿绑上手榴弹的“炸雷杆”,用于对付高处的射孔)。

林峰还特别强调了土工作业,要求部队在攻击前,尽可能利用地形挖掘接近壕,减少冲锋距离。他甚至根据推演模块对当地土质和地形的模糊分析,建议在某些地段尝试挖掘坑道进行爆破,虽然时间紧迫,这只能是辅助手段。

系统的能量储备在备战期间缓慢回升,主要是源于部队高昂的求战意志和严密组织带来的“凝聚力”。但林峰能清晰地感知到,其核心的修复进程依然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进展微乎其微。这让他更加笃信,最终的突破,还是要依靠实打实的战果来激发。

攻击在一个浓云低垂、细雨霏霏的拂晓前发起。

没有任何预兆,红军集中起来的火炮发出了震天的怒吼。炮弹拖着暗红色的尾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精准地砸向预先标定的敌核心碉堡和指挥所。炮击时间不长,但猛烈而集中,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摧毁敌防御体系和指挥中枢。

炮火延伸的瞬间,嘹亮的冲锋号响彻山谷!

潜伏在攻击出发阵地的红军突击队和爆破手,如同离弦之箭,跃出堑壕,向各自的目标发起了决死冲击。枪声、爆炸声、呐喊声瞬间交织成一片。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敌军从最初的慌乱中迅速恢复,残余火力点喷吐出致命的火舌,交叉封锁着红军前进的道路。不断有冲锋的战士倒在泥泞之中。

林峰在军团前指,通过望远镜和不断传来的战报紧盯着战场。脑海中的推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飞速更新着战场模型,他能“看到”代表我军的红色箭头在艰难却坚定地楔入敌防线,一个个代表敌火力点的黄色光点在爆破的火光中熄灭。但每熄灭一个,往往意味着突击队付出了血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风起赣南》,方便以后阅读风起赣南第101章 碎链之举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风起赣南第101章 碎链之举并对风起赣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