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镇一役,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涟漪远超林峰的预期。缴获的物资极大地缓解了根据地的补给压力,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水陆商道的初步打通,外界的消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清晰度,汇入这片曾经相对闭塞的红色区域。
闻风:来自远方的回响
周安民领导的情报部门变得空前忙碌。他们不仅从往来商旅口中,更从一些秘密渠道获取了更为系统的信息。一日,周安民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闯入了林峰的指挥部。
“支队长!重大消息!”他将几份辗转得来的、模糊但关键的文件和口述记录铺在桌上,“综合多方信息确认,在湘赣边、闽西地区,存在多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红军主力部队!他们同样在坚持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其中,以‘红四军’声威最着,其领导人毛、朱等,名字已广为流传!”
指挥部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则消息的分量。他们并非孤军!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存在着与他们目标一致的强大同志。
林峰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仔细翻阅着那些零碎的信息,目光锐利如鹰。“情报核实过了吗?来源是否可靠?红四军的活动范围、主要策略、群众关系如何?”
周安民一一作答,虽然细节有限,但大方向已然清晰。林峰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地图边缘敲击着。他脑海中飞速运转,权衡着各种可能性。
当晚,支队党委扩大会议在凝重的气氛中召开。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这一新局面。
有人主张:“我们如今兵强马壮,根据地稳固,未必需要急于与外界联系,可继续独立发展,待实力更强再做打算。”
也有人担心:“贸然联系,对方态度不明,若其欲吞并我等,岂不自投罗网?”
林峰静静地听着各方意见,直到所有人都发言完毕,他才缓缓起身。
“同志们的顾虑,都有道理。”他先予以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坚定,“但我们必须跳出赣南一隅来看问题!中国革命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洪流,任何一支孤立的武装,无论一时多么强大,若不能融入这股洪流,最终要么干涸,要么被更大的浪潮吞没!”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用力点向湘赣边和闽西的方向:
“红四军,以及其他红军主力,他们不是潜在的吞并者,而是我们志同道合的同志,是革命洪流的主干!我们独立发展,是为了积蓄力量,不是为了永远独立。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有了稳固的根基,此时主动靠拢,不是去依附,而是去汇合,是去增强革命整体的力量!”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这是一次战略性的主动选择,是基于我们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也是对革命大势的判断!我们要的,不是被收编,而是作为一支成建制的、有战斗力的力量,加入到主力的序列中去,共同承担更大的革命任务!”
林峰的论断,高屋建瓴,彻底统一了领导层的思想。会议决定:立即设法与红四军或其他已确认的红军主力建立正式联系。
联络任务至关重要。林峰亲自挑选了一支精干的联络小队,由一位沉稳老练、兼具军事和政治经验的营教导员带队,配备了熟悉路径的向导和可靠的警卫。他们携带了林峰和赵永贵联署的正式信函,信中详细说明了赣南独立支队的成立历程、现有规模、控制区域、主要战绩以及对革命形势的认识,表达了希望与主力红军取得联系并接受统一领导的强烈意愿。
“此行艰险,关山阻隔,敌特遍布。”林峰在送行时,紧握着带队教导员的手,“信在人在。不仅要送到,更要带回对方的回应和尽可能多的信息。你们是我们支队伸向外界的触角,也是未来汇合的先声!”
联络小队带着重任和期望,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与此同时,林峰下令部队继续保持战备状态,并进一步加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他要用一个更加繁荣、稳固的赣南根据地,作为与主力汇合时最坚实的“见面礼”
尽管已决定汇合,但林峰清楚,等待回音的过程可能漫长,且充满变数。他绝不能使部队因等待而松懈。利用冬季相对平静的时期,他发动了新一轮的、更具针对性的军政大整训。
军事上,他模拟可能遇到的大兵团作战环境,强化各级指挥员的协同指挥能力,演练突破、阻击、迂回等正规战术。政治上,赵永贵组织学习他从零星信息中归纳总结的“红四军古田会议”精神(尽管细节不详,但核心原则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工作的地位等,他已敏锐把握并提前灌输),统一思想认识,为未来的组织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林峰对干部们强调:“汇流,不是简单的合并。我们要让对方看到,我们赣南出来的兵,不仅能打游击,也能打硬仗;我们的干部,不仅懂军事,也懂政治。我们要以最好的状态,融入更大的集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