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消融,春寒料峭。蛰伏了一整个冬季的各方势力,随着泥土的松动,也开始蠢蠢欲动。北方军阀派来的“钦差”董文渊,在经历了渗透战术受挫和内部整顿后,终于亮出了新的獠牙。而林峰和他的“林字营”,则在应对新一轮军事压力的同时,迎来了与苏澈关系的实质性进展,并在内部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次,董文渊吸取了教训,不再分兵冒进,也不再单纯依赖堡垒封锁。他利用其整合资源的权力,从周边三县调集了超过五个连的保安团兵力,加上北边留守的、由其亲信马德彪率领的一个加强营,总兵力接近八百人,配属了更多的迫击炮和重机枪,并加强了无线电通讯和侦察力量。他的战术核心变为——“重点进攻,梳篦清剿”。
情报如同雪片般汇集到林峰手中。敌军兵分三路,但不再是简单的合围。东路以马德彪的精锐营配合王连长的保安团一部,直扑老鸦洞正面,摆出强攻态势;西路以保安团副团长赵守业率领一个加强连,沿山区边缘推进,清扫“林字营”的外围据点,切断其与周边村庄的联系,实施残酷的“并村”和“保甲连坐”,试图孤立老鸦洞;最致命的是中路,由董文渊的另一位心腹、精于特种作战的孙铭久率领一支由北边老兵和少量“白鬼”小队残余组成的混合突击队(约两百人),配备最好的装备,利用精良的侦察手段,不走大路,专门穿插迂回,寻找“林字营”主力的侧翼和后方,意图进行致命一击。
“敌人学乖了。”林峰在沙盘前,面色凝重,“马德彪正面强攻吸引我们注意力,赵守业割裂我们与民众的联系,孙铭久则像一把剔骨刀,要找我们的软肋。这是阳谋,逼我们主力与其决战,或者被困死。”
“那就打!怕他个鸟!”陈石头战意高昂。
“不能硬拼。”赵永贵摇头,“敌人兵力火力都占优,正面决战正中董文渊下怀。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优势——群众基础和机动性。”
经过激烈讨论,林峰制定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内线坚持,外线出击”的应对策略:
1. 内线坚守,梯次防御: 由林峰亲自坐镇,赵永贵协助,率领主力一部和全部民兵,依托老鸦洞及其外围加固工事,进行弹性防御。不追求寸土不失,而是利用地形和预设阵地,节节抵抗,大量杀伤消耗马德彪和王连长的东路敌军,拖延时间。
2. 外线机动,破袭后勤: 由陈石头率领突击分队和部分精锐步兵,携带电台和部分迫击炮,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深入敌后,专门袭击其后勤补给线、通讯节点和赵守业部兵力薄弱的区域。迫使董文渊分兵回援,打乱其进攻节奏。
3. 群众掩护,情报支持: 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和情报网,严密监视孙铭久中路敌军的动向,及时预警。同时,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将重要物资和人员疏散到更隐蔽的山区,让敌人的“梳篦清剿”失去目标。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苏澈承诺的“特殊建材”终于送达,随物资而来的,还有一份更加详尽的敌军情报和一份措辞更加急迫的“合作请求”。
物资远超林峰预期:不仅仅是TNT和雷管,还包括了数箱威力更大的黄色炸药,几十支全新的中正式步枪和大量子弹,甚至还有两门崭新的、射程更远的82毫米迫击炮和数十发炮弹!以及一批珍贵的医疗器械和西药。这份“厚礼”极大地增强了“林字营”的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随附的情报则详细列出了此次参与围剿的各路敌军指挥官(马德彪、王连长、赵守业、孙铭久)的性格特点、部队战斗力评估、以及大致的进攻时间表,甚至标出了几个可能的补给中转站的位置。价值连城。
然而,苏澈的“请求”也变得更加具体和不容回避。他希望“林字营”在抵御住董文渊此次进攻后,不待休整,立即向赣南与闽西交界处的某个战略要地——鹰潭关,发动一次牵制性进攻。理由是,北边军阀正准备在那里集结兵力,威胁广州方面侧翼,必须予以打乱。电文末尾,甚至带上了几分威胁的口吻:“此举关乎大局,亦关乎贵部日后之前途与补给,望兄台慎思,速决。”
这几乎是最后通牒。要么成为广州方面棋盘上过河的卒子,要么就可能失去外部的支持和援助。
林峰将电文传给赵永贵和陈石头看。
“这是拿我们当枪使!”陈石头怒道。
“但这些东西……确实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赵永贵指着那批军火药品,眉头紧锁,“而且,情报是真的。拒绝他们,下次我们再有困难,恐怕……”
林峰沉默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东西,我们收下,情我们领。但仗怎么打,什么时候打,得由我们自己决定!回电苏先生:‘鹰潭关之事,关乎全局,林某自当尽力。然当前大敌董文渊压境,需先破眼前之局,方能图谋深远。待此间战事稍定,必予考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