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朗:晚清政坛的宗室砥柱

作品:闲话清史|作者:夏中日|分类:历史|更新:2025-11-10 11:42:07|字数:9702字

他不再过问政事,每日以读书、写字、下棋度日。府里的藏书被他重新整理,那些关于军事、民政的奏稿,他看了又看,时而叹息,时而沉思。有人劝他:“王爷,时代变了,该放下了。”他却摇头:“有些东西,不能放。”

民国初年,袁世凯想请毓朗出山担任清史馆馆长,他婉言谢绝:“我是大清的臣子,不能做民国的官。”张勋复辟时,派人来请他参与,他也拒绝:“此等闹剧,只会让宗室蒙羞。”

日子虽清苦,毓朗却坚守着宗室的气节。他变卖了不少古玩字画,却始终保留着肃亲王的世袭印章,说:“这是祖宗的信物,不能卖。”他教育子女:“不管是大清还是民国,做人的本分不能丢,爱国的心不能变。”

长子恒耆在民国政府的财政部任职,清正廉洁,颇有毓朗之风;次子恒馞在陆军部供职,治军严格,深受部下敬重;三子恒锟成了画家,以卖画为生,日子清贫却自在;女儿恒慧则致力于慈善事业,救济贫苦百姓。

1922年,毓朗的身体日渐衰弱。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子女,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丧事从简,不要惊动官府。墓碑上只写‘清宗室毓朗之墓’,足矣。”

七、暮年余晖:乱世中的风骨长存

1923年,农历癸亥年的春天,北京城的海棠开得正盛。毓朗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飘落的花瓣,忽然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父亲华丰抱着他在王府花园里赏花的情景。

弥留之际,他让家人取来那本宋刻本《资治通鉴》,翻到“安史之乱”那一页,对守在床边的恒耆说:“国家兴衰,在乎民心。失了民心,再强的军队、再深的根基,也会崩塌。”

说完,他缓缓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四岁。

毓朗的葬礼简单而肃穆,前来吊唁的多是前清旧臣和他当年的学生。段祺瑞亲自为他题写墓碑,上书“清故军机大臣肃亲王毓朗公之墓”,字里行间透着敬重。

他的子女们遵照遗嘱,将他葬在肃亲王家族墓地。墓碑没有雕饰,没有铭文,只有朴素的石质,在风雨中沉默矗立,像极了他一生的行事风格——不事张扬,却自有风骨。

八、历史回响:宗室重臣的时代剪影

毓朗的一生,跨越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见证了晚清从内忧外患到最终覆灭的全过程。他不像恭亲王奕欣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庆亲王奕匡那样贪婪腐败,更不像载沣那样优柔寡断。他是一个实干家,一个在乱世中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的宗室重臣。

在军事上,他编练新军,创办军校,推动了晚清军事的近代化;在民政上,他整顿治安,发展实业,为北京城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为人上,他清正廉洁,坚守气节,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然而,个人的努力终究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毓朗的改革措施,如同在即将沉没的巨船上修补漏洞,虽延缓了沉没的时间,却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所有试图在旧体制内寻求变革的人的悲剧。

如今,肃亲王府早已成为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府内的亭台楼阁依旧,只是换了主人。偶尔有游客驻足,听导游讲述这里曾经的故事,或许会有人问起:“毓朗是谁?”

他是一个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名字,却也是晚清政坛上一道不可磨灭的剪影。他的实干,他的坚守,他的无奈,都化作了历史的注脚,提醒着后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选择与奋斗,纵然渺小,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毓朗的故事,就像王府里那棵百年的海棠树,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沉默地见证着王朝的兴衰,也沉默地诉说着一个宗室子弟在乱世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抉择。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闲话清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闲话清史》,方便以后阅读闲话清史毓朗:晚清政坛的宗室砥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闲话清史毓朗:晚清政坛的宗室砥柱并对闲话清史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