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蜀汉的“顶梁柱”倒了,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魏延和杨仪因为“权力争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在成都附近动了手,不少士兵都被卷入其中。这时候又是向宠站了出来,他带着“中领军”的部队,迅速控制了成都周边的要道,严禁士兵参与内斗,还把魏延手下的散兵收拢起来,避免了“自相残杀”的局面。杨仪后来想找向宠“站队”,向宠直接拒绝:“我是保卫国家的,不是帮谁争权的。”一句话怼得杨仪没话说——这就是向宠的原则:只认“国家大事”,不认“私人恩怨”。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重心转向“稳定内部”,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因为不满官府的压迫,又开始叛乱。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刘禅任命向宠为“安南将军”,让他率军去平定南中叛乱。这次出征,向宠还是老样子:不搞“武力镇压”,先派人去了解少数民族叛乱的原因。原来当地官员不仅搜刮财物,还强迫少数民族子弟当兵,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才反的。向宠了解情况后,先把那些贪官污吏抓起来送回成都治罪,然后宣布“免除当地三年赋税”,还帮助少数民族修建水利工程。
少数民族首领一看向宠跟以前的官员不一样,不是来“抢东西”的,而是来“办实事”的,就主动带着部下来投降。有个叫“孟获”的首领(不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那个孟获,是同名的后人),一开始还想跟向宠打一仗,结果刚出兵就被向宠的部下包围了。向宠没杀他,反而亲自去见他,说:“咱们都是蜀汉的人,没必要打打杀杀,只要你不叛乱,我保证你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孟获被感动了,当场就跪下投降,还帮向宠劝说其他部落投降。就这样,向宠没打几场大仗,就平定了南中叛乱,还让当地老百姓对蜀汉朝廷感恩戴德——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比靠武力镇压高明多了。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场“轻松取胜”的平叛之战,居然成了向宠的“最后一战”。延熙四年(公元241年),南中地区有个叫“刘胄”的部落首领,看到向宠把大部分兵力都派去帮助老百姓搞生产,觉得有机可乘,就突然发动叛乱,偷袭了向宠的军营。当时向宠正在营中处理政务,听到警报后,没来得及召集大部队,就带着身边的侍卫冲了出去。他本来想先稳住阵脚,等大部队赶来,结果在混战中被流箭射中,当场牺牲。
士兵们一看主将被杀,都红了眼,拼了命地把向宠的尸体抢了回来,然后疯狂反击,最后不仅平定了刘胄的叛乱,还把刘胄杀了给向宠报仇。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哭了好几天,下令追封向宠为“成亭侯”,还让向宠的儿子向充继承爵位。后来向充还成了蜀汉的官员,继续为国家效力——这也算是向宠“家风”的延续:靠谱的人,后代也差不了。
向宠的一生,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没有诸葛亮“空城计”的智谋,甚至连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都没有。他就像职场里那个“默默做事、不抢功劳”的老员工:刘备让他保部队,他就完整带回;诸葛亮让他守后方,他就安安稳稳;刘禅让他平叛乱,他就既平定叛乱又安抚百姓。他一辈子都在做“稳当的事”,却把“稳当”做到了极致——在三国那个“兵荒马乱、尔虞我诈”的时代,“稳当”其实比“勇猛”更难得,比“智谋”更重要。
现在回头看,向宠能被诸葛亮写进《出师表》,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靠谱”——国家需要有人守后方,他就把后方守得严严实实;军队需要有人整纪律,他就把纪律整得井井有条;百姓需要有人办实事,他就去办实实在在的事。这种“不图虚名、只干实事”的精神,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
如果把三国比作一个“大公司”,曹操是“激进派CEO”,刘备是“情怀派创始人”,诸葛亮是“全能型COO”,而向宠就是“最佳执行层经理”——他可能不会制定宏伟的战略,却能把战略执行得滴水不漏;他可能不会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却能成为公司最坚实的“基石”。这样的人,或许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太多“传奇故事”,但一定会被记住——记住他的靠谱,记住他的担当,记住他用一生诠释的“平凡亦伟大”。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