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个人才爆发的时代。
这种爆发源于唐朝末年世家门阀被屠戮一空,各种书籍典藏流入民间。
宋初,崇文院只有书籍五千余册。
于是,
四方既平,修文止戈,收天下国书典籍,聚之昭文,集贤等四库。
搜集散落民间的书籍就成了一项历时几百年的任务。
朝廷收书。
什么书都收。
六籍既分,九流并起,皆得圣人之道,以尽万物之情。足以启迪聪明,鉴照今古。
不仅收藏,还编写刊印。
到了赵佶这个时代,崇文院里的藏书已经从百年前的五千多增长到了七万多卷。
由此可见,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数量有多么庞大。
这么多的书籍,自然也就造就了人才的爆发。
宋朝的人才有多牛逼呢?
五十年前科举。
参加科举的人有苏轼、苏澈、张载、曾巩、程颢、程颐……
主考官欧阳修。
苏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澈:一叶轩昂方断渡,南堂萧散梦寒溪。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程颢: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程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个个都是青史留名的人才。
然而,
同科状元叫章衡。
不怎么写诗的章横把这些人按在地上摩擦。
号称千古第一状元。
不久前,江湖械斗。
参与械斗的有丐帮、少林、西夏四大恶、契丹南院大王、大理皇室、西夏驸马、江南地主、吐蕃国师……
这场械斗中高手如云,声势浩大。
开局满级的,开大挂的,开小挂的,开了忘关的,盗号的,偷家的、反偷家的……
一流高手聚集了超过十五位。
然而,
最后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扫地和尚按在地上摩擦。
大宋从来不缺人才。
无论文还是武。
文武双全又不稀罕。
“你怎么考了个武举人?”
李格非正在会客。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郎,眉清目秀,身形矫健,英武之气蓬勃向上。
少年名苏箕,苏轼的孙子,于去年高中武举人。
你没看错,就是武举人。
武举人是个什么意思呢?
先参加乡试,打赢所有对手。
再参加县试,打赢所有对手。
接着参加府试,打赢所有对手。
最后参加院试,打赢所有对手。
这才能从武童生升为武秀才,拿到武举人的头衔。
武举人上面还有武贡生和武状元。
值得一提的是,武举人已经是打遍全省无敌手的高手了。
大宋武人不受待见,但是,练武者的道路一直都存在,还很健全。
李格非满脸纠结。
女儿武力值爆表。
侄子也走了武举之路。
文人不行了吗?
“家父曾言,家中文风过盛,须用家传武学制衡一二。”
苏箕腼腆的笑了笑,不好意思的地下了头。
制衡什么的,笑谈罢了。
习文练武都需要天赋,他文学天赋很差,武学天赋也一般。
左右衡量之下,他爹就让他习武了。
武人大多是蠢货,连怎么获取功名都不知道,竞争对手少。
“如此?如此也好,老师他锋芒过盛,倒是难为你了。”
李格非略一思考,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
苏轼是守旧派,守旧派在朝堂上近乎绝迹,他的后人若是走文官的路子,可谓举步维艰,满堂对手。
他不走革新派,不走守旧派,他也没走中立派,他走了武官的路……
武官……
武官之首,太尉高俅。
高俅,苏轼的书童,一个十分会感恩的人。
武官……
李格非脸色一暗。
“世叔,侄儿这次前来,是听闻府上曾捕获禁军教头张跃,特来询问一番。”
苏箕起身拱手,礼仪齐全。
顺便也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的任务。
“殿帅命小侄去为那张教头升职,且要为他寻一门亲事,小侄听闻那张教头曾袭扰府上,特来问询世叔意见。”
全是人情世故呀!
“张教头呀,这得问清照…”
李格非让人去唤李清照过来。
牵扯到金小山的事情,他听到就头疼,是一点儿都不想问,不是推给女儿,就是推给夫人。
“清、清照姐姐、端是厉害……”
说起李清照,苏箕也有些结巴。
几年前的阵仗他没见到。
但流言蜚语他听到过太多了。
呃,
不知该如何评价。
“哎……”
李格非长叹一声。
丢人了。
都怨那个混账玩意儿!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就是最真实的评价呀!
李清照很快就过来了。
她既没夜间多人娱乐活动,又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基本就是随叫随到。
对于提拔老张,还要给他说门亲事,她很无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