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曹彰只觉得耳畔传来李牧平静的嗓音:傻子才肯学,听着倒有几分道理。
先生误会了!曹彰慌忙辩解:我是说傻子才学不会!学不会的才是傻子,对,就是这话!
逃课也行,自己找你5.9兄长去。李牧扬鞭策马。
曹彰的脸顿时皱成了苦瓜。
想起上次被曹昂押在军营喊了一整日冻死不拆屋的经历,少年只觉得眼前发黑。
李牧并未前往司空府。
曹操既未传召,他自然懒得主动当值。
回到清泉小筑时,侍女呈上了荀彧的拜帖。
荀文若倒是执着,区区博士俸禄之事也要纠缠。
谁耐烦与他掰扯。
李牧提笔在帖上批了三个字,吩咐侍女:送去尚书府,就说我这几日休沐,帖上已作回复,莫来扰我清静。
侍女早已见怪不怪。上回让郭嘉重写拜帖,这次直接在原帖上批复。
当荀彧接过被批注的拜帖时,脸色顿时铁青。
李显谋!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
原本郭嘉已够让人头疼,这李牧竟比郭嘉更胜一筹。
但很快,荀彧神色转为凝重。
盯着指南车三字批注,他终于明白李牧为何要给马钧加俸。
这可是传说中的神器!
古籍记载黄帝战蚩尤时,曾造此物破迷雾;《鬼谷子》亦载周公旦制为越裳使者引路。
然而秦汉数百载,无人能复现此物。
如今李牧竟断言马钧可造?
若真能制成指南车,马钧确配享博士俸禄。
此物于行军作战,堪称神助!
当年李广若有此物,何愁不能封侯!
邺城官驿。
刘备应袁绍之邀而来,随行者仅孙乾、关羽二人,余下部属皆留守北海。
袁绍这边则由许攸、颜良作陪。
此番会晤的用意,刘备早已心知肚明。
青州归属之争!
刘备并不担忧邺城之行会遭遇不测。
以当前形势,除非袁绍昏了头,才会对刘备不利。
刘备声望卓着,又手握青州兵权。
若在邺城加害刘备,无异于将青州白白送给曹操。
双方见礼后分宾主落座。
许攸起身为刘备和袁绍各斟一杯酒。
玄德公,大将军邀您来邺城相会,用意已在信中言明。许攸自斟一杯,举杯道:您既应邀而来,足见诚意。
刘备颔首:大将军盛情相邀,备岂敢不来。
许攸含笑踱步,侃侃而谈:如今汉室江山,犹如将倾之大厦。
大将军、玄德公乃至曹操,皆怀匡扶汉室之志。
听闻许攸称曹操亦有匡扶之志,刘备眼神微动,却未多言。
我知玄德公有疑,认为曹操未必真心。许攸轻笑:我与大将军、曹操相识多年,对其心思略知一二。纵有匡扶之志,未必能成其事。
曹操拥立陈留王刘协,然众所周知, 遗诏当由少帝刘辩继位。
可叹董卓乱政,少帝蒙冤而逝,陈留王作为灵帝仅存之子,遂被董卓推上帝位。
然陈留王年幼,朝政先后落入董卓、李傕郭汜之手。
曹操虽迎天子至许都,但随行的三百公卿大半死于关中,其中缘由,玄德公当能想见。
如今曹操权势更甚董卓之辈,许都城中所谓君臣相得,究竟是真情还是迫于无奈,外人难知。
但可知者,孔融欲为冤死公卿讨公道,反被曹操借刀 派往寿春。
孔融识破奸计,游说刘表起兵问罪,不仅功败垂成,更遭革职永不录用。
我不否认曹操迎天子、诛伪帝之功。
然如昔日窦宪燕然勒石,权势无人制衡时,州郡官吏皆出其门,忤逆之臣相继被 。窦氏兄弟更是权倾朝野,横行无忌。
今曹操治下关中、豫州、兖州及江淮之地,与当年窦宪何其相似?
曹操虽有匡扶之功,亦怀欺君之志。
若不加制止,日后谁人能制曹操?昔日两屠徐州之惨剧,又将在何处重演?
许攸侃侃而谈,既赞曹操之功,亦指其过,更以窦宪、王莽为例论其权势之患。
关羽、孙乾立于刘备身后,听闻许攸之言,不由心生钦佩。原以为他会将曹操贬得一文不值,未料竟能如此公允。
刘备亦叹道:“曹孟德确为当世豪杰,然今日我与大将军皆受其迫,如困兽难脱,此局何解?”
许攸朗声笑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玄德公乃汉室宗亲,稍有不从便易被斥为反贼。而大将军虽出身四世三公,却难敌天子之名,更因袁术称帝一事,令天下士人疑其亦有野心。”
“二位皆因声名所累,反使曹操坐收渔利。”
“若论英雄,大将军宽厚爱民,玄德公仁德广布,方为真豪杰。曹操虽有英雄之气,终究气短难成。”
许攸言辞恳切,意在拉近袁绍与刘备之谊。刘备虽知其中多有客套,然困局当前,亦需多方筹谋,遂举杯敬向袁绍。袁绍豪迈回礼,二人相视而笑。
许攸又道:“玄德公可知昔日苏秦合纵六国抗秦之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