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恍然大悟:显谋之意,莫非借此机会为日后征讨寿春做准备?
李牧踱步摇扇,从容道:自许都出兵寿春,虽有颍水之便,但战船建造耗时费力,极易被袁术察觉。届时袁术必在下游布防,阻我军南下。
今借索要玉玺之机,佯装进攻寿春,既可暗中打造战船,又能令袁术耗费兵力布防。
兵法有云: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防备周全时,反而容易松懈;习以为常之事,常令人丧失警惕。
机密往往藏于公开表象之中,当表象达到极致,反成最佳掩护。
此即:瞒天过海之计!
曹操击掌赞道: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显谋此计明为索玺,实则麻痹袁术,使其难辨我军真实意图。
两军对垒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袁术布防之初士气最盛,但日久必生懈怠。
待战船建成,我军演练精兵,袁术必误以为将遭进攻,届时其军心士气已大不如前。
“此时我故意示弱,袁术必会小觑于我,以为我怯于南下。”
“然而这正是我军出击的绝佳时机!”
曹操轻抚长须,面露得色。
向李牧详细阐述战术布局,让曹操倍感参与之乐与成就之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正是善战者最引以为豪之事。
“主公英明。”
李牧倒执折扇,拱手称赞。
曹操龙颜大悦,当即命人设宴,要与李牧 长谈。
孔融之事,不过是曹操今日一时之忧。
这三月来积压的诸多疑难,曹操都要与李牧一一商议。
李牧亦不推辞。
他同样需要整合曹操掌握的情报,进一步洞察天下大势,方能为主公出谋划策。
次日。
曹操神采奕奕地上朝。
昨日因孔融而生的郁结,在与李牧畅谈后早已烟消云散。
尽管孔融依旧我行我素,在朝堂上高谈阔论,仿佛要向满朝文武证明,唯有信他孔融,方能治理天下!
“太尉,今日甚是蹊跷,司空昨日还怒不可遏,今日却对孔融视若无睹。”司徒赵温低声向太尉杨彪耳语。
杨彪亦觉诧异:“莫非昨日下朝后,孔融与司空达成了什么约定?但这不合常理,孔融那臭脾气连我都难以忍受,司空怎会容忍?”
赵温目光炯炯:“若非与孔融私下和解,那定是司空已有对策。若我所料不差,司空的谋士李牧,可能已返回许都。”
杨彪闻言一惊:“李牧回许都了?司徒从何得知?”
对于李牧,杨彪与赵温曾多次私下探讨,结论始终如一:李牧智谋如神,不可轻易招惹!
赵温面露得色:“近日考核一位青年才俊,昨日向我提及李牧。”
杨彪好奇道:“青年才俊?能入司徒法眼者,必非等闲之辈,不知姓甚名谁?”
赵温捻须微笑:“天机不可泄露!”
杨彪笑骂:“你这老狐狸,在我面前还卖关子。既有真才实学,何不征召入仕?”
赵温轻叹:“太尉有所不知,此子虽才华横溢,却流连风月之地。我暂且留他在府中,待教导些礼仪规矩,再征辟出仕不迟。”
正说话间。
孔融锐利的目光如刀般扫向二人,显然对杨彪与赵温的窃窃私语甚是不满。
刘协端坐于龙椅,心中却如芒在背。
这已是三月之内,他第二次感到朝会如此难熬。
前一日,孔融的言行几乎让他按捺不住怒火。那位大儒甫一上殿,便将半数朝臣斥责得体无完肤,令年轻的天子瞠目结舌。
待孔融言毕,刘协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曹操:司空可有建言?
曹操执笏出列:陛下明鉴,将作大匠所言字字肺腑,虽逆耳却乃忠言。臣闻其在北海筑城兴学,举荐贤能,政绩斐然。此等良才若不得重用,实为朝廷之憾。
臣请迁其为少府,位列九卿。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孔融本人亦面露讶色,不解地望向曹操。
更令人意外的是,孔融竟坦然受之:臣愿领少府之职,为陛下总揽财赋,征收山海之税,统筹宫廷用度。
这般直白索要财权之举,令太尉杨彪、司徒赵温与大司农周忠交换眼色。须知当朝财政实权早归尚书台执掌,由荀彧具体负责。
荀彧会意曹操眼神,上前奏道:若少府接管财赋,臣亦可专心其他政务。
正当众臣疑惑之际,一位少府属官突然抗声:臣有异议!
杨彪等人顿时了然——果然另有玄机。
那属官昂然道:下官虽不及孔北海名满天下,然以为官职当量才而授。自陛下定都许昌以来,财赋皆由尚书台经管。孔北海虽有清誉,却无实际政绩,骤然执掌财政,恐非妥当。
孔融冷笑一声:“那你倒说说,要当少府,需立何等功劳?”
属吏昂首道:“既然将作大匠说要执掌少府,那便该去寿春向袁术讨回传国玉玺。若能办成此事,少府上下必当心服口服!”
“否则,休想服众!”属吏梗着脖子,语带挑衅。
喜欢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