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轻摇羽扇:“最初谋划便是剑指长安。”
“但天子未下勤王诏,明公擅自出兵便是谋逆。”
“故而我同意毛阶赴长安游说,为的便是师出有名。”
“如今名正言顺,自当兵发长安。”
曹操苦笑:“显谋,你究竟还有多少谋划未曾告知?”
“徐州布局也出我意料,原以为你让吕布驻小沛是为对付陶谦,结果竟是针对刘备。”
曹操皱眉道:“我以为你说的抽梯之计是要夺取徐州,结果你却让吕布当了徐州牧,还挑拨他与袁术反目。”
他又质问道:“我以为迎奉天子东归洛阳只需到函谷关接应,谁知你竟要直取长安!”
“你就不能把计划一次说全?”
李牧从容笑道:“明公错怪在下了。谋士只献策,决断还须明公亲为。”
“战略谋划从来不止一条路,或有三策,或有十计,皆在明公取舍。”
曹操佯装恼怒:“你总有道理!那山阳郡的流言又作何解释?莫非你觉得我曹孟德是心胸狭隘、鸟尽弓藏的昏主?”
——
第81章 木牛流马,李牧言三策
曹操深知李牧精通明哲保身之道。这位枭雄自己便是权谋大家,自然看得透彻。
但明白归明白,心中仍觉不快——人性本就如此。
既怕李牧不尽心辅佐,又恐他日后另投他处;既想委以重任,又担忧权力会腐蚀这颗明珠。
当然,曹操绝不承认自己多疑,更遑论兔死狗烹之事。
“明公多虑了。”李牧避开话锋,“在下只是不愿久居山阳。若让我做东郡太守倒无不可。”
曹操沉默。
东郡太守?
只怕又会如濮阳令一般,躲在清泉小筑观花赏月,让靳文代行郡守之职吧?俸禄从五百石涨到两千石,倒是划算。
“罢了。”曹操终是叹息。
他心知肚明:只要自己不昏聩到加害李牧,这懒散的谋士绝不会背叛。那些避世之举,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贪图安逸——瞧瞧那清泉小筑,外表朴素内里却极尽奢华,连皇宫都相形见绌。
至少。
如今的皇宫,尚且无法做到冬暖夏凉、驱除蚊虫。
而李牧的清泉小筑,却可以。
戏志才卧于病榻,忽然感到一丝释然。
为谋士者,若能如李牧这般从容淡然,确实有益于修身养性。
不像自己,刚过三十,身体便已衰弱不堪。
“显谋,此次进军关中,需调遣多少兵马?”曹操问起正事。
李牧毫不犹豫:“兵贵精不贵多,破李傕、郭汜之众,步骑一万足矣。但关中去年大旱,民生凋敝,明公需多备粮草,运往关中赈济。”
曹操皱眉:“去年多亏显谋献灭蝗之策,兖州不仅未因蝗灾缺粮,反而迎来丰收。”
“自知有罪的士族豪强亦献上大量钱粮。”
“粮食我倒不缺,只是关中道路崎岖,长途运粮,途中损耗必然不小。”
对此,李牧早有考量,轻摇羽扇笑道:“明公,我有上、中、下三策,供明公选择。”
曹操心中暗叹——果然如此!
这谋必三策的习惯,终究是改不了。
“愿闻其详。”曹操强忍直接询问最佳策略的冲动。
李牧淡然一笑,虽知曹操心思,却依旧不改习惯。
此乃李牧处世之道,亦是明世之理。
即便曹操不耐,亦须耐心聆听!
“下策,征调颍、汝两郡黄巾降卒充任运粮兵,许诺其自关中返回后,可分得田地。”
“中策,暗中向兖豫士族豪强放出风声,言天子已在东归途中,此乃觐见献礼之良机,连徐州的吕布都已遣张辽押送钱粮前往洛阳。”
“上策,河南尹、弘农等郡士族豪强众多,明公每至一处,便以勤王讨贼之名,令其捐粮,并派遣运粮队随行。”
李牧简明扼要道出三策,未作过多解释。
因他深知,向曹操献策,无需赘言。
吕布需详析方能理解,而曹操更喜自行揣摩,如此方能彰显其智略。
曹操踱步沉思:“黄巾降卒虽已归降,但其中不乏心怀异志者,下策可借运粮之机剔除异己,使余者真正安分守己。”
“然此策等同将粮草赠予心怀不轨之人,若其携粮潜逃,我亦无暇追捕。”
“至于中策,倒不失为良法。兖豫士族豪强家资丰厚,若能使其主动献粮,既可缓解关中 ,亦能借迎奉天子之名,广布两州。”
曹操忧虑道:“袁绍若知我要迎奉天子,必会派人来夺!”
他看向李牧,皱眉道:“上策是要我得罪弘农与河南尹的士族豪强吗?”
李牧淡然一笑:“公卿百官中多出自这两地士族,让他们捐粮理所应当。何况即便明公不让他们出粮,他们也不会给明公好脸色。既如此,得罪了又何妨?”
曹操犹豫不决,难以抉择。
这时戏志才提议:“明公何不三策并用?”
喜欢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