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一开始得时候,我并没有打算设置金手指,所以前面的时候就没有写,但是后来写的时候感觉如果没有金手指的话,很多地方其实有点儿不合逻辑,所以就又加了上去,具体的金手指讲解在第二卷的第17章。
前期只要讲逃离东大的故事,有没有金手指都不矛盾,大家别介意。)
(哇咔咔,又是我,最近看到一个评论说,逃离东大的部分内容太多了,弄的她觉得不像是香江商业小说。
这里我道个歉,第一次写,没把握好节奏,一开始就是觉得写的详细点好,之前看的那些逃跑方式太儿戏了,没想到倒是自己砸了自己的脚。
很尴尬!!!
说删掉吧!自己写了那么多,说真的,舍不得!所以我调整了一下卷,你们介意的,可以直接跳到第二卷开始看。
那里开始全是到了香江以后的内容,看不看第一卷的内容都接的下去的,你们就当我没写第一卷就好!
万分抱歉!
万分感谢!)
一位拄着竹节拐杖的老人踩着细碎的土坷垃在河沿上缓慢地向前走去,晒成古铜色的皮肤泛着油光,裤脚沾满泥泞的泥浆。
“阿硕,马上就要放工了,你回去的时候,拐道去一下大榕树那里,你要的东西,我给你放到那块大石头下面了。”
老人经过一位低着头正卖力干活的年轻人的时候,满是皱纹的嘴角没有咧出一丝褶皱,小声却又语速飞快传递出一道信息!
那声音细微的一下子就被寒风卷起的风雪所覆盖。
年轻人干活的身子微微一滞,旋即又恢复平静,就好像刚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谢谢了,何伯!”
一声同样低微的声音从年轻人干活的位置传出,随着呼啸的寒风吹进了老人的耳中!
行走的步伐依旧缓慢,但老人的脸上古板的面容上却闪过一抹淡淡的笑意。
1973年11月的大雪来的格外猛烈。
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冬季的商都异常的寒冷,12月份气温最极端的时候达到了-10℃。
伴随着西北风4-5级的干冷气流,更是形成了持续的“干冷期”。
河畔被冻成一整块青灰色的坚冰,冰面下的泥土像老人冻裂的掌心,在纵横交错的冰缝里瑟缩着几茎灰白的枯草。
十来个中年人弓着不再挺拔的脊背,在冰面与冻土间起起伏伏,铁镐砸在结冻的泥层上。
沉闷的钝响如同大地在冰层下发出的呜咽,碎冰与泥屑溅在粗布裤腿上,凝结成灰白的晶粒。
砭骨的北风削过远处冰封的河岸,卷着细雪掠过人们皴裂的面颊,却削不开眉梢凝结的霜气——
他们正用铁镐劈开尺许厚的冰层,在冰碴与泥浆混杂的深潭里,一锹锹挖出黑褐色的淤泥。
…………
…………
时间的远去从来不会通知任何人,就如同小沈阳说的那样,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天,黑了下来!放工的时间也到了。
一声声“放工”的声响划破了河畔之间的寂静,人群开始向岸边的水利队队部集结,交工具,然后吃饭、休息!
在将手中的锄头还了之后,郑硕边走边扒拉着自己头上那长长的刘海,让它彻底地挡住自己的面容,又把上衣脱下来反穿上。
在经过大榕树的时候,假装脚上的鞋子进了泥土,身体靠在大榕树上,脱下鞋子一边敲着一边隐蔽的观察四周的环境!
好一会,确认周围没有人会注意到自己之后,迅速从身下坐着的石头下掏出一个包裹!
这就是刚刚何伯提到的东西。
把包裹放进自己随身的簸箕里面,又把身上的衣服脱下盖在上面,防止被人发现。
这才快速地朝着村子牛棚的方向走去,面容上保持着波澜不惊,没有显露出一点儿的慌乱、心虚,但脚下的步子却是快了不少!
现在的郑硕派往公社水利队在河畔破冰挖泥,但并没有和其他人住在一起,而是有另外的一个“家”。
是的,“家”!
一个需用双引号覆盖住,才能够称之为“家”的地方。
这个“家”是由牛牛居住的牛栏,一小块还算平整的平时候用来切割草料的院子,还有一间房子构建起来的。
说是房子,但其实就是一个在牛栏旁边用木头和茅草搭建起来的,一个简陋的、冬冷夏热的茅草屋。
至于说为什么会把“家”安牛棚?
给你们一个提示!
1973年!
和牛住在一起!
不敢大声与别人交流!
买东西还需要经过别人的手,偷偷地去弄!
那么答案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
郑硕的成分在这个年代属于正在接受“批评再教育”的黑五类。
-------
郑硕“轻松”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关门!反锁!
一气呵成!
动作熟练的让人心疼。
从簸箕里面拿出藏好的包裹,郑硕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