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到头顶时,广场上的人渐渐散去,草席上还剩些草药和麦饼,陈默让孩子们分着送上门,特别是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他收拾东西时,发现草席底下多了些东西——半块咸菜,一个磨得发亮的铜环,还有张字条,上面写着“俺会编筐,想换点粮食”。
“这是……以物换物?”陈默拿着字条笑了,“李参军说的‘互助’,真成了。”
老赵走过来,肩上搭着件破棉袄,是个流民硬塞给他的:“禁军那边有弟兄托我要抄本,说听着孩子们唱的歌,心里不是滋味。”他顿了顿,“有个百夫长说,要是早有这书,他弟弟就不会死在青阳关了。”
刘大人把账本重新拿出来,上面又添了几笔:“王大娘捐棉被一床”“赵木匠捐木柴十捆”。他笑着说:“李参军说得对,人心真不是石头。你看,这才半天,就有人主动捐东西了。”
赵瑾来的时候,正看见陈默在教孩子们叠纸船,纸是用《非战策》的废页做的,上面还印着“止战”两个字。“先生让我来看看情况,”他把个布包递给陈默,“这是新抄的五十本,先生说,让识字的人教着念,别光送不教。”
陈默打开布包,眼睛一亮:“正好!刚才有个老秀才说愿意帮忙,他以前是私塾先生。”他指着广场角落,老秀才正带着几个流民念抄本,摇头晃脑的,像在学堂里一样。
赵瑾往那边看了看,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想起李砚在静思阁里说的话:“救济不光是给吃给穿,是要让他们觉得有盼头。”此刻看着那些捧着抄本的流民,看着互相帮忙搬柴火的凉国人和莒国人,他忽然懂了——这盼头,就是相信以后不用再打仗,相信陌生人也能当亲人。
回去的路上,赵瑾特意绕到青川河岸边,看见几个孩子在放纸船,纸船顺着水流漂向远方,上面的“止战”两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忽然想快点把今天的事告诉李砚,告诉他,那粒埋在土里的麦种,好像已经冒出了芽。
静思阁里,李砚正对着铁条外的阳光发呆,听见赵瑾的脚步声,转过身笑了:“看你这表情,是成了?”
赵瑾把布包往铁条里塞,里面是今天的账本和那张“俺会编筐”的字条:“何止是成了!先生您看,这是他们自己写的,想换粮食呢!”
李砚拿起字条,指腹在粗糙的纸上摩挲着,忽然低声道:“这才是最好的‘非战策’——不是写在纸上的道理,是刻在心里的日子。”他把字条夹进抄本,外面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断断续续,却清晰地飘进铁条里:
“人族本是一家,何必刀兵相向……”
李砚靠在铁条上,闭上眼睛,嘴角的笑意慢慢漾开。他知道,这场异界版的人道主义救援,才刚刚开始,而有些东西,已经在悄悄改变了。
喜欢异界打仗太菜我教他们玩孙子兵法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异界打仗太菜我教他们玩孙子兵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