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怎么回事?”捧着文书的小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手里的文书差点掉在地上。苏明远也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心里却莫名觉得温暖,仿佛有一股暖流从脚底升起,传遍全身。
就在这时,粮仓角落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几只灰黑色的老鼠从粟米堆旁窜了出来。这些老鼠原本在粮仓里肆无忌惮地啃食粮食,此刻却像是被金色的光芒吓到了,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沿着墙角飞快地跑向大门,跑出粮仓后,又钻进巷口的排水沟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显然,它们害怕这充满仁政气息的地方,再也不敢在这里停留。
2. 司农临仓:一声令下万民欢
苏明远回过神来,转身走到粮仓门口,看着外面围拢的饥民,脸上满是羞愧。他想起过去三年,自己每次接到囤粮的指令,都只是机械地执行,从未想过要为这些饥民争取什么。有一次,通济巷里的一个老妇跪在他的官车前,哭着求他给点粮食,说家里的孙子快饿死了,可他却只能以“官粮不可私动”为由,让兵士把老妇扶走,那一刻,老妇绝望的眼神,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抬手擦了擦眼角,然后抬起头,对着饥民们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乡亲们,都进来吧!”饥民们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年过六旬的老丈往前走了一步,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的?我们……我们真的能进去拿粮食吗?”
苏明远点了点头,语气更加温和:“是真的。朝廷开仓放粮,尔等尽管取用,莫要争抢!”他特意提高了音量,让巷口的饥民也能听到。这句话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饥民们瞬间沸腾起来,先是小声的欢呼,然后声音越来越大,有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还有的人抹起了眼泪,那是喜悦的泪水,是盼了许久的希望终于到来的泪水。
老丈拄着拐杖,第一个走进粮仓,他走到粟米堆前,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捧起一把粟米。金黄色的粟米在他粗糙的手掌里,颗粒饱满,带着温暖的温度,他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将粟米放回堆上,像是在对待什么珍宝。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她怀里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孩子脸色蜡黄,嘴唇干裂,紧紧咬着妇人的衣襟。妇人走到小麦堆前,拿起一个麻布口袋,慢慢地往里面装小麦,动作很轻,生怕装多了会被责备。
苏明远站在一旁,看着饥民们有序地领取粮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注意到,有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并没有先给自己装粮,而是先帮着身边的老弱妇孺,有的帮老丈扛粮袋,有的帮妇人抱孩子,还有的主动将自己的麻布口袋让给没有袋子的人。没有人争抢,也没有人吵闹,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排着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像是春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多日的阴霾。
他身后的小吏忍不住说道:“苏大人,没想到乡亲们这么守规矩,我还以为会乱起来呢。”苏明远笑了笑,说道:“百姓们都是淳朴的,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自然会懂得感恩。以前是我们把他们逼得太紧了,才让他们活得那么艰难。”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以后,我们不能再这样了,要让百姓们都能吃饱穿暖,这才是为官者该做的事。”
小吏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而是跟着兵士一起,帮着饥民们装粮食。粮仓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有孩子的笑声,有妇人的道谢声,还有汉子们爽朗的交谈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温暖的歌谣,回荡在宽敞的粮仓里。苏明远看着眼前的景象,眼角又湿润了,这一次,是欣慰的泪水。
很快,第一个领取粮食的老丈装满了一袋粟米,他扛着粮袋,走到苏明远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苏大人,多谢朝廷!有了这些粮食,我家的孙子就能活下去了!”苏明远连忙扶起老丈,说道:“老丈不必多礼,这是朝廷应该做的。快回家吧,别让孩子等急了。”老丈点了点头,扛着粮袋,脚步轻快地走出了粮仓,虽然粮袋很重,但他走得却比来时稳当多了。
越来越多的饥民领完粮食,走出粮仓,他们有的扛着粮袋,有的提着粮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苏明远站在粮仓门口,一一目送他们离开,每当有人向他道谢,他都会笑着回应,告诉他们这是朝廷的仁政,是皇帝陛下对百姓的关怀。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对这些饥民来说,这却是救命的恩情。
太阳渐渐升到了头顶,阳光变得更加温暖,照在苏明远的褐色官袍上,让他觉得格外舒服。他回头看了看粮仓里,还有几个饥民在领取粮食,小吏和兵士们还在忙碌着,金色的篆字依旧在梁柱上闪耀,谷物的香气依旧浓郁。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为百姓着想,哪怕违背上级的指令,也要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因为他终于明白,只有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朝廷的根基才能稳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