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浑天算器的改良与今日之景
今日的咸阳南郊,除了围观的百姓与商旅,最忙碌的便是丞相府的博士们。他们穿着深青色的深衣,头上戴着进贤冠,手里捧着各自的算筹,围聚在棱柱群旁的高台上。高台上放着一个比寻常浑天仪小些的器物,外壳是青铜铸就的,上面刻着周天星辰的图案,最外层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晶 —— 这便是沈砚与博士们改良后的 “浑天算器”。
负责操作算器的是博士叔孙通,他手指纤细,却能稳稳地拨动算器上的青铜齿轮。这浑天算器的内核还是秦代浑天仪的结构,能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但沈砚在里面加了两个关键的改良:一是在青铜齿轮旁加了刻度盘,标注着从 “子” 到 “亥” 的十二时辰,还有二十四节气的精确日期 —— 这些数据,是沈砚根据现代天文观测记录整理而成的;二是在算器顶端加了一个水晶透镜,能将算器内部的数术符轨投射到空中,形成肉眼可见的光轨。
“诸位博士,” 叔孙通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今日是教化柱第一次试运行,成败在此一举!” 他先是调整了算器的角度,让水晶透镜对准日光,然后缓缓拨动齿轮。随着齿轮的转动,算器内部发出细微的 “咔嗒” 声,青铜外壳上的星辰图案开始微微发光,一道淡蓝色的光轨从透镜中射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最中间的一根晶柱上。那根晶柱里的甲骨玄涡轮像是受到了召唤,转动速度突然加快,顶端的甲骨文光芒大盛。
5. 渭水文渊阁的光字与雁群之喻
叔孙通的操作还在继续,他接连拨动了三个齿轮,算器上投射出三道不同颜色的光轨,分别落在三排晶柱上。就在这时,远处的渭水方向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光芒,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文渊阁的方向,有无数光点从藏书廊里飘了出来 —— 那是文渊阁里的竹简,在光轨的牵引下,正释放着里面的文字!
文渊阁是秦朝藏书最多的地方,里面藏着从各国收集来的典籍,有《诗》《书》《礼》《易》,也有记载农桑、律令、医术的竹简。平日里,这些竹简都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只有博士和官员才能查阅。可今日,在浑天算器的光轨牵引下,竹简上的文字竟从竹片上剥离下来,化作一个个金色的光字,如同被风吹起的柳絮,朝着南郊的晶柱群飞来。
这些光字并非杂乱无章地飞行,而是排成了整齐的队列,最前面的几个光字是 “教化万民,以安天下”,后面跟着的光字则分成了几排,有的是农桑知识,比如 “孟夏之月,种黍稷,除杂草”;有的是礼仪规范,比如 “见长者,必躬身行礼,不可喧哗”;还有的是律令条文,比如 “盗人财物,价值百钱者,罚为城旦”。光字在空中飞行时,会随着气流微微晃动,队形却始终不乱,远远看去,就像一群迁徙的雁群,一会儿排成 “人” 字,一会儿排成 “一” 字,朝着目标坚定地飞去 —— 这便是沈砚设计的 “光字传讯”,让典籍里的知识能跨越距离,飞到百姓面前。
6. 光字成典与众人的初步反应
金色的光字飞到晶柱群上方时,突然停下了脚步。叔孙通迅速调整浑天算器的齿轮,空中的光轨突然变得密集起来,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将光字们笼罩在里面。在光轨的引导下,光字们开始重新排列组合,原本分散的 “农桑”“礼仪”“律令” 光字,各自聚成了一块方形的 “典章”,每个典章的四周都围着一圈淡蓝色的光边,看起来就像一块悬浮在空中的玉牌。
“那是……《秦律?教化篇》!” 人群中,一个穿着儒衫的学子突然惊呼起来。他曾在文渊阁当过抄书吏,对里面的典籍颇有研究,此刻空中的 “律令典章” 上,正是他抄过的《秦律?教化篇》的内容,一字不差!旁边的农夫们听不懂什么 “秦律”,却看到 “孟夏之月,种黍稷” 的光字,一个老农激动地拉着身边的人:“俺们今年就是因为误了种黍稷的时间,才少收了半亩粮,要是早看到这个,哪会有这事儿!”
驿道上的商旅们也凑了过来,他们常年在外奔波,最怕遇到不讲理的官吏。当看到 “官吏不得无故勒索商旅” 的光字时,一个赶车的商人忍不住拍手:“要是天下的官吏都能照着这个来,俺们这些跑买卖的,也能少受些委屈!” 就连一开始有些紧张的小吏赵二,也松了口气,他看着空中的典章,心里想:这教化柱要是真能让百姓懂规矩、知农时,以后太学区的差事,怕是会轻松不少。
7. 李斯的到来与初始审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远处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只见一队身着黑色朝服的官吏骑着马,朝着晶柱群而来,最前面的那匹白马上,坐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人 —— 正是当朝丞相,李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