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诺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列车医疗舱的恢复床上,柔和的白光和舒缓的能量流滋养着他几乎枯竭的身体。能量水平显示为【5%】,正在缓慢回升,但精神上的疲惫感依旧沉重,像是连着加了三个月班还没发工资。
“醒了?”老周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眼窝深陷,胡子拉碴,显然也没怎么休息。
“那玩意儿……彻底解决了?”李诺声音沙哑地问,脑子里还是梭形物坠落和荒山爆炸的画面。
“暂时消停了。”老周递过来一杯温水,“残骸已经回收,正在隔离研究。荒山那边也派人去看了,炸出个大坑,辐射值略高,但还在可控范围,没造成人员伤亡。敌人失去了那东西,又被我们炮兵揍了一顿,暂时缩回去了,但没撤远,像鬣狗一样盯着呢。”
李诺松了口气,又忍不住苦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穿越者的日子,真是刺激得像坐过山车。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老周按住了:“别急,你先好好恢复。外面……变天了。”
“变天?”
老周指了指医疗舱唯一的观察窗。李诺这才注意到,窗外不再是熟悉的土黄色或硝烟弥漫的景象,而是灰蒙蒙一片,细密的、冰冷的雪籽正噼里啪啦地打在强化玻璃上。
下雪了。
1950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也更冷一些。
“冬天来了。”老周的声音有些低沉,“气温骤降,昨晚已经到零下十度了。前线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很多工事都没来得及加固保暖。后勤压力……很大。”
李诺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他来自温暖的南方,对严寒缺乏直观概念,但零下十度,单衣,野外驻守……这画面想想都让人打哆嗦。战争还没结束,大自然的严酷又来了。
“药品、燃料、粮食、被服……什么都缺。”老周揉了揉眉心,“之前为了应对袭击,储备消耗很大。这场雪一下,运输更困难了。根据地刚有点起色,很多老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这个冬天……难熬啊。”
困难时期,真的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诺一边在医疗舱里努力恢复(能量缓慢爬到【8%】),一边通过陈雪和铁蛋了解外界的情况。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
· 严寒威胁: 前线出现了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甚至出现了更危险的失温症。张建国在频道里急得嗓子都哑了,骂娘都带着冰碴子。
· 能源紧张: 保护区的发电机燃油储备告急,为了优先保障指挥、通讯和关键研究,很多区域的供暖被迫限制。老乡家里更是缺煤少柴。
· 食物短缺: 雪封道路,外界补给难以运入。库存的粮食需要精打细算。之前推广的高产种子,远水解不了近渴。
· 设备受限: 低温对很多精密设备是挑战,连迷你工厂的运转效率都受到了影响。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
· 人心凝聚: 共同抵御外敌和严寒,让保护区军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帮助部队加固工事,筹集有限的柴火。
· 知识初显威: 之前发放的农技资料,在这种极端天气下,反而激发了一些老农的经验和智慧,他们结合小册子上的知识,琢磨着如何给有限的农作物保暖,如何利用雪水,如何在冬天也能搞到点吃的(比如挖冻土下的某些根茎)。
· 列车核心稳定: 虽然能量恢复慢,但列车本身的自维护功能在低温下依旧稳定运行,那两条被“编程”过的铁轨甚至因为低温,能量传导效率还有所提升?算是意外之喜。
李诺坐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躲在医疗舱里。
他找到老周,提出了一个方案:“老周,我们不能只靠外部补给和库存硬扛。必须内部挖潜,开源节流!”
“怎么挖?怎么开?”老周看着他。
“第一,能源。”李诺指向窗外,“雪也是水,我们有基本的电力,可以尝试制造简易的热电偶或者斯特林发动机,利用列车散热、人体热量甚至营地内外温差来发电,哪怕功率很小,也能给关键设备或者给战士们的手脚取暖器供电!”
“第二,食物。”李诺继续道,“迷你工厂调整配方,全力生产高能量压缩口粮,虽然味道可能像啃木头,但顶饿!另外,利用列车相对恒温的环境和灯光,尝试搞无土栽培,种点生长周期短的叶菜,哪怕当维生素补充!”
“第三,保暖。”李诺看向那些农技资料,“发动群众,用现有的材料,比如芦苇、稻草、旧棉絮,甚至干苔藓,结合资料里提到的一些保温原理,制作简易保温鞋垫、护耳、手套!总比没有强!”
老周眼睛亮了起来:“好!就按你说的办!技术上的事情你牵头,动员的事情我来!”
说干就干。
李诺不顾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能量【10%】),带着陈雪和铁蛋的技术团队,开始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攻关简易发电技术和无土栽培方案。图纸、计算、寻找替代材料……过程磕磕绊绊,失败是家常便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